摘要:如果错过一次就算倒霉,那褚韶华和夏初足足倒霉了四次,最后连“下辈子见”都没捞着,谁看谁憋屈。
如果错过一次就算倒霉,那褚韶华和夏初足足倒霉了四次,最后连“下辈子见”都没捞着,谁看谁憋屈。
先说第一次错过。
俩人小时候在药铺后院拉钩,说长大了要一起去上海开药房。
结果褚家一夜倒债,褚韶华以为夏初为了救她把自己卖给军阀,心一横嫁给了老实人陈大顺。
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弹幕刷屏:误会就说清楚啊!
可十五岁的姑娘遇上家破人亡,哪里顾得上解释,只能抓住眼前最稳妥的救命稻草。
这份“我以为你在牺牲”的自责,比刀还钝,慢慢割了后半生。
第二次机会来得像礼物。
陈大顺看出妻子心里有人,主动写休书。
搁现在的爽剧,女主肯定拎包跟白月光跑路。
可褚韶华看着陈大顺熬药烫得全是疤的手,突然狠不下心。
那一刻她发现,爱情不是唯一坐标,良心也是。
弹幕又炸:圣母!
但换个角度,如果抛下病重的丈夫,她余生就能安心吗?
未必。
人不是拼图,不可能把愧疚那块直接抠掉。
第三次最惨。
陈大顺病逝,褚韶华刚想松口气,小叔子陈二顺带着账本和土匪进门,一把火烧了药铺,连女儿都没保住。
夏初赶回来,只抢到半块被火烤焦的平安锁。
镜头里他攥着黑乎乎的铜片,指甲缝都是灰——那种“我明明来了,却还是晚了”的痛,比死别更诛心。
很多观众这集直接破防,说编剧没有心。
可历史里,被战乱和家族倾轧碾碎的女人又何止一个褚韶华?
戏只是放大了她们的哭声。
第四次眼看要圆满。
褚韶华在上海滩撑起一家大药房,穿着旗袍签字的样子飒得要命。
夏初学成归来,在报纸上包下整版广告求婚:“十年前欠你的药房,今天我连人带楼一起补上。”观众以为终于撒糖,结果下一秒夏初去码头接组织的同志,一声枪响倒在雨里。
婚纱还没上身就成了丧服。
原著里他死于旧伤复发,电视剧改成枪杀,冲击力翻倍。
导演访谈里解释:乱世里能病死都是幸运,更多人连病因都来不及知道。
剧播完那周,“灼灼韶华意难平”挂在热搜尾巴三天。
有人统计,大结局当天微博相关话题阅读破14亿,弹幕“骗子编剧还我眼泪”刷了5万条。
可奇怪的是,二创剪辑播放量也飙到8亿,大家边骂边回看。
大概这就是悲剧的狡猾——它戳得人疼,又让人忍不住回味那一点点甜。
跳出剧情,回头看会发现:每一次错过都不是外力单方面碾压,而是人物性格与时代夹击的结果。
褚韶华太倔强,夏初太主义,而那个年代偏偏不给活路。
把责任推给“有缘无分”最简单,但也最偷懒。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他们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对方,却从未学会在同一频道上同步。
换句话说,如果夏初第一次就拉着褚韶华私奔,她可能一辈子背负“害死全家”的罪;如果褚韶华抛下陈家,她后半生也会在自责里枯萎。
怎么选都是半条命。
站在上帝视角骂角色容易,落到自己身上才知道:所谓命运,很多时候是把好人放在坏选项里反复煎熬。
所以看完《灼灼韶华》,最难受的不是“他们没在一起”,而是突然意识到:普通人能好好告别、好好拥抱,已经奢侈。
剧里拼命错过的,恰是现实里正在悄悄溜走的——比如父母等的一句“回家吃饭”,比如吵完架没拉下的那句道歉。
屏幕黑了,生活还在继续,别等四重错过才想起转身。
来源:正义凛然饼干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