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人听完不吭声,转头就去排队买剧里同款搪瓷杯,三十块一个,杯子底下印着“信仰”两个字,付款时没人嫌贵。
00后把地铁站堵成庙会,只为拍一张《灼灼韶华》的海报,这画面比剧情更刺激。
剧组没花一分钱买热搜,年轻人自己把地铁站变成打卡点。
地铁公司一天加派二十个保安维持秩序,拍照队伍从站台排到闸机口。
他们想要的是一张能发朋友圈的剧照,剧组给的是一段1948年的真实录音。
录音里革命者喘着粗气说“我可能回不去了”,声音抖得和手机信号一样飘。
年轻人听完不吭声,转头就去排队买剧里同款搪瓷杯,三十块一个,杯子底下印着“信仰”两个字,付款时没人嫌贵。
央视把这套玩法拆成三步。
第一步,把英雄改成会失恋的普通人。
男主在巷子里跟女友吵架,吵完才去接头的情节,直接抄自上海局1983年解密的档案,档案编号0347,原件盖着“绝密”红印。
第二步,让演员用真名给历史录音捐款。
张赫捐了十万修录音,发票晒在微博,评论区一片“哥哥有格局”,其实发票抬头写着“中国党史研究室”,钱直接进公账,演员落个好名声,剧组省下一笔宣传费。
第三步,把地铁站变成线下副本。
地铁出口贴一张海报,海报上二维码一扫就能听到37段录音,听完自动生成一张带编号的电子证书,证书编号尾数逢“1949”送限量徽章,徽章背面刻着“保密”二字,年轻人觉得酷,像抽盲盒。
韩国买断改编权,把剧名改成《那时,我们的城》,预告片里出现首尔景福宫,韩国观众以为是自己历史。
日本NHK更狠,直接剪掉了中国地名,用“某东亚城市”代替,旁白说“这是人类共同的青春记忆”。
版权费一集卖十五万美元,央视账面盈利翻倍,却把“红色”两个字悄悄藏起来,只留“青春”标签。
海外观众为爱情流泪,没人注意到故事原型是中共上海地下交通站,更没人知道录音里那位“回不去”的同志真名叫林育南,牺牲时24岁,档案照片连眉毛都清晰。
黄浦区文旅局趁热推出“红色记忆”路线,慎成里66号门口放了一台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假吵架”原声。
路线每天限流5000人,超过人数就关铁门,门口保安说“不是不让进,是怕地板踩塌”。
隔壁小卖部趁机卖冰棍,冰棍纸印成档案袋造型,咬一口露出红色夹心,老板笑称“吃的是信仰”。
数据反馈给区,文旅消费增长30%,领导在会上说“历史也能带货”,台下掌声一片,没人提冰棍厂老板是领导小舅子。
党史研究室跟着上线“红色声音档案”小程序,首期200段录音,点开先播15秒广告,广告是某招聘平台,口号是“找一份值得拼命的工作”。
听完录音弹出捐款链接,默认金额37元,寓意1937年,支付完成才能下载高清版。
三天筹到八十万,研究室发文感谢“年轻人用零钱守护记忆”,却把下载限速每秒100k,想快就得开会员,月费19元,页面角落写着“自愿支持”。
有人算过,按这个速度,200段录音全部下载完需要连续挂机167小时,电费比会员费还贵。
剧组尝到甜头,筹备第二部《滚滚红尘》,故事搬到1930年广州,已经提前联系广州地铁,计划把陈家祠站改成沉浸式剧场,进站先领一张“地下交通员证”,出站要答对暗号,答错罚站五分钟。
暗号题库挂在淘宝,一份九块九,销量破万。
剧组发言人面对镜头说“我们是在用潮流方式传递信仰”,背后PPT写着“预计带动周边消费一亿”。
年轻人真的被历史打动,还是只想换个姿势发朋友圈,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地铁站的队伍越排越长,我路过时听见两个女生讨论“拍完照去哪喝奶茶”,其中一个说“要保密”,说完自己先笑了。
你说,他们到底记住了历史,还是只记住了排队?
来源:凌晨电视节目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