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重刷五遍,把她的选择拆成时间线,发现救不回来的不是命,是思维。
三次被闺蜜拉出火坑,她转身又跳进渣男被窝,全网气到失眠。
《灼灼韶华》大结局,二妞还是牵起夏元的手。
弹幕刷到爆炸:韶华白忙了?
我重刷五遍,把她的选择拆成时间线,发现救不回来的不是命,是思维。
第一次,老鸨按头接客,韶华连夜砸钱赎人。
二妞哭成泪人,发誓重新做人。
不到两月,她认识田二少,对方送只银镯,她乖乖搬进别院。
镯子其实是假货,韶华拿去当铺只换回二十文。
那一刻,闺蜜已经替她踩了第一次雷。
第二次,田二少卷走她全部积蓄,连棉袄都没留。
韶华把自己嫁妆典了,给她租小院、买绣架,陪她做绣活。
收入刚够糊口,穆子儒出现,一句我懂你辛苦,她再次收拾包袱。
结果穆子儒拿她的绣品抵押,跑路前还倒欠布庄三十两。
韶华替她还债,在布庄跪到半夜。
第三次,她流落街头,韶华托人介绍去织坊做教习,月钱五百文,包吃住。
不到十天,夏元在巷口帮她赶走小混混,她立刻辞职,搬进夏家破院。
夏元转头拿她的新工牌向赌坊借钱,输光后失踪。
弹幕齐刷:就这?
她还是爱。
我查了后台数据,这段剧情播出当晚,某平台情感直播间涌入八十万条留言,七成在骂二妞。
可骂完大家又问:她到底图啥?
答案藏在前传。
二妞七岁丧父,娘再嫁,继父喝多就踢门。
她第一次感到安全,是邻居男孩递给她半块饼。
从此她记住:活路在男人手里。
这个念头被重复了二十年,早已写成肌肉记忆。
不是她不想独立,是她根本不信自己能独立。
心理学有个实验:把小狗放在可通电的铁笼,随机电击,小狗最初会逃,后来发现无处可逃,干脆趴下不动。
之后就算打开笼门,它也不跑,这叫习得性无助。
二妞就是那只小狗,每一次逃跑都被命运打回,她干脆不逃了,只等下一个递饼的人。
更扎心的是,她越被救,越验证自己的无能。
韶华越强大,她越确认:我只有靠人。
于是出现怪象:谁伸手,谁就是神。
镯子、情话、英雄戏码,全是那双手的替身。
剧外也一样。
去年全国妇联发布报告,十八到三十五岁女性因经济依赖导致反复家暴却不离的案例,比十年前上升四成。
评论区高赞留言是:我知道他渣,可离开他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依赖一旦开始,就成了最省力的路。
想破局,只有一个办法:把救命稻草变成自己。
剧里没拍的是,韶华小时候也穷,她靠半夜替人抄账簿攒下第一笔钱,才买得起赎人的银子。
她给过二妞三次机会,其实是想复制自己的路。
可抄账簿的疼,谁替谁受?
大结局最后一幕,二妞挺着肚子找韶华借钱,说夏元一定会回来。
韶华关门,镜头定格在门环。
没有第四次了。
屏幕黑了,弹幕却亮了:原来救一个人三次,是极限。
别再等谁递饼。
明天起床把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电量、简历全部检查一遍,能握在手里的,才叫路。
来源:分秒必争湖泊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