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长剧与短视频基因!听花岛为何能打造国民级短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4 07:32 1

摘要:当竖屏短剧市场还在为“快节奏、强冲突”的爽剧模式疯狂内卷时,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却凭借一股“慢劲儿”杀出重围。今年春天,这部充满川渝烟火气的年代温情短剧,用地道的方言、温暖的家庭日常,收获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不久前,《家里家外2》在重庆开机,更以30天的拍摄

当竖屏短剧市场还在为“快节奏、强冲突”的爽剧模式疯狂内卷时,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却凭借一股“慢劲儿”杀出重围。今年春天,这部充满川渝烟火气的年代温情短剧,用地道的方言、温暖的家庭日常,收获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不久前,《家里家外2》在重庆开机,更以30天的拍摄周期打破行业常规——要知道,这一时间长度是普通短剧的3-5倍。在短剧追求“速产速销”的当下,听花岛的创作逻辑,为行业撕开了一道“好内容才是根本”的口子。

《家里家外》的独特,首先藏在“用画面说话”的细节里。不同于许多短剧依赖台词和旁白推进剧情的粗糙模式,这部作品将“蒙太奇”这一传统影视创作手法融入竖屏叙事:镜头切换间,光影流转便勾勒出时光的变迁;背景里,嬢嬢们嗑着瓜子“摆龙门阵”的身影,瞬间将人拉回川渝街头的热闹场景;甚至一个蛋烘糕的特写、一罐经典的天府可乐,都不是无关紧要的道具,而是串联情节、唤醒记忆的关键线索。这些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让故事有了“呼吸感”,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短剧罕见的电影级质感。

而这种质感的背后,是听花岛对“生活本真”的敬畏。《家里家外》里“耙耳朵”与“歪婆娘”的经典组合,看似是川渝家庭的常见标签,团队却深挖到了标签之下的情感内核:“歪婆娘”的强势,是为守护家庭和子女筑起的铠甲;“耙耳朵”的退让,是把温柔留给至亲的深情。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藏着一家人共抗风雨的坚韧,这份“以爱为底色”的表达,正是源于对生活的尊重——创作团队没有凭空虚构,而是走进四川的街头小巷,听当地人讲述真实经历,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感动,一一揉进剧本之中。

听花岛能持续产出《家里家外》这样的原创精品,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套“尊重观众、深耕内容”的创作方法论。在剧本打磨阶段,团队坚守“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观众”的原则。为了拍好年代戏,他们曾将对韩剧《请回答1988》的研究整理成10万字报告,拆解年代叙事的密码;日常工作中,还有专人“按秒拉片”,分析爆款短剧、短视频乃至长剧、电影的观众偏好,摸清观众“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敬畏用户”的态度,让他们避开了“跟风抓马”的陷阱,始终扎根于观众的真实需求。

更关键的是,听花岛拥有一支“兼具长剧基因与短剧经验”的核心团队。内容中心里,不少成员曾深耕长剧领域,负责《家里家外》的编剧便是其中之一——在剧本创作时,他们遵循的是影视文本的创作规律,而非网文的爽感逻辑;团队做短剧的时间超过五年,熟悉竖屏叙事的节奏;再加上电影、网大、短视频等多元人才的加入,形成了“全流程自主把控”的闭环:从策划、编剧、导演,到拍摄、后期、宣传,每一个环节都由自家团队主导,甚至还签约了十多位专属演员。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让创作理念能无缝落地,也保证了作品的品质稳定性。

正因如此,当《家里家外》爆红后,大批年代短剧跟风涌入市场,却鲜有能“出圈”的作品——人们终于意识到,年代温情短剧的门槛,远高于“搭个复古场景、说几句方言”的表面功夫。它需要对年代题材的热爱与理解,需要长期积累的创作经验,更需要将长剧的匠心与短剧的灵活相结合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听花岛的核心竞争力。

在短剧行业追求“流量变现”的浪潮中,听花岛始终保持着一份“突破自我”的勇气。他们不局限于单一题材,坚持“行业缺什么就写什么,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每年拿出20%-30%的内容用于“试新”,哪怕冒着不“爆”的风险,也要探索创新题材;从聚焦家庭温情的《家里家外》,到关注现实正义的《破晓》《正义之刃》,再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每一部作品都在打破外界对短剧“低俗、快餐”的偏见。

有人说,短剧的核心是“短平快”,没必要追求“深度”。但《家里家外》用事实证明:好的短剧,既能有竖屏观看的便捷,也能有打动人心的温度;既能让观众在碎片时间里获得情感共鸣,也能让人愿意主动向身边人“安利”。听花岛正在做的,就是让短剧“不只短,还能好”——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因为一部短剧而笑中带泪,因为一段故事而回忆起生活的美好时,便足以证明: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好故事永远拥有最持久的力量。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