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涛:“明镜”的战场在“客厅”丨塑造英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4 11:01 1

摘要:2015年播出的《伪装者》作为现象级谍战剧,其成功在于将家族伦理与谍战叙事完美结合,让谍战剧第一次有了“客厅里的硝烟”感。明家四姐弟的人物关系网既是情感核心又是谍战逻辑的载体,令“伪装”具有了多重含义:在抗战期间的大上海,剧中的“伪装”不仅是身份上的(军统、中

剧集《伪装者》海报。

英雄:秘密资助抗战的红色企业家

出处:剧集《伪装者》

首播:2015年8月31日

经典台词:我请求参加战斗。

2015年播出的《伪装者》作为现象级谍战剧,其成功在于将家族伦理与谍战叙事完美结合,让谍战剧第一次有了“客厅里的硝烟”感。明家四姐弟的人物关系网既是情感核心又是谍战逻辑的载体,令“伪装”具有了多重含义:在抗战期间的大上海,剧中的“伪装”不仅是身份上的(军统、中共、汪伪76号),更是情感上的伪装。刘敏涛在剧中饰演的明氏家族大姐明镜,表面是商界女强人,实则是长期资助中共地下党的红色企业家,而作为长姐如母的大家长,她将家国大义深藏于严厉之下的深情,令这种情感张力远比枪战更抓人心。

拿到《伪装者》剧本后,刘敏涛对明镜这个角色给出了清晰的定位,“明镜是一位大家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是一位‘轴心女性’。其实,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家庭中,她永远都是一种轴心、主心骨的存在。明镜身上有很多传统的东西,用自己对信仰的坚持,在抗战年代为革命工作付出所有。”观众评价明镜是“用最温柔的语气,说最狠的话,做最刚的事”。刘敏涛的生动演绎让明镜这个角色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令人尊敬且久久回味的经典荧幕形象。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她以一己之力撑起明家,为在外执行危险任务的弟弟们提供一个看似平静的避风港。这个“家”,既是他们真实的情感归宿,也是他们地下工作最完美的掩护。在《伪装者》的男性群像中,明镜大姐的光芒,不仅毫不逊色,反而因其独特的情感厚度,成为了照亮整个故事的一盏温暖而坚定的明灯。

作为一直都在为抗日前线做贡献的企业家。明镜不能轻易暴露身份,但她却不止一次向中共地下党上海负责人之一黎叔表示“我请求参加战斗”,而黎叔郑重告诉她,“你一直在战斗,从未停止过”,并表示她购买的医用设备已经抵达抗日前线。她询问“还有什么具体任务交给我吗?”黎叔称组织上需要她继续留在现在的位置上,保持身份。

刘敏涛在《伪装者》中饰演明氏家族大姐明镜。

后来,当明镜最疼爱的弟弟明台身份暴露,被76号特务层层围困,命悬一线,大哥明楼的计划也因局面失控而面临失败风险。在得知弟弟们都是坚定的抗日者,是地下党同志,明镜心中积压多年的误解、委屈、心痛全部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自豪、心疼和释然。她意识到,明家全家都在为同一个信仰而战斗,甚至牺牲。听完黎叔对危急局面的分析后,明镜的眼神从悲伤和担忧变得无比坚定。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家里担惊受怕的姐姐,她决心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与家人并肩作战。她看着黎叔,用平静但充满力量的语气说:“既然我的家人都在战斗,那么我请求,也参加战斗。”

几次“请战”已经不是台词,而是信仰在客厅里的落地声,明镜没有枪也没有军装,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和手中签支票的笔,却把“客厅”瞬间变成了“前线”。

《伪装者》之外,刘敏涛笑说自己也收获了“家人”一样的战友,她与三位“弟弟”靳东、胡歌和王凯等演员,戏里戏外都组成了一个“明家”,“当时在横店拍摄,天气确实很冷,我们每天都在一块,去找两三个小电炉,谁要是收工特别晚就给对方炖个热汤热面。现场三个弟弟都非常照顾我,尤其是靳东就和剧中老大一样,特别细腻。胡歌也是,我记得有些时候我和导演针对戏份进行讨论,他都会在,经常给我们进行调节,将不同的意见化解掉,也经常与我们交流。王凯也特别关心我,戏里戏外都‘大姐’‘大姐’地喊我,三位弟弟那份温暖人心、善解人意,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非常温暖。”

《伪装者》不仅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牺牲与守护的家族寓言。

《伪装者》结局部分,明镜被日寇藤田芳政绑架并用作威胁明家兄弟的筹码,在双方对峙的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为明楼挡下了致命的子弹。她的死不仅推动了明家兄弟的成长和成熟,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当时在火车站拍摄的时候,我们心情都很紧张沉重,加上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地板完全冰凉,当时他们看到大姐总躺在地上就觉得太冷了,有谁过来就帮着把我扶起来,戏里戏外我们就是一家人,剧中明镜的牺牲让人泪目,也正是我们对角色、对革命先辈的这些敬畏,支撑着我们将角色演绎好。”

【对话】

抗战先辈们没有任何杂念,就想着为国家付出一切

新京报:当初接到《伪装者》剧本时,明镜这个角色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刘敏涛:剧本里的亲情是最打动我的,明镜就是一位大姐,领着三个弟弟在抗日时代满心赤诚地追求信仰,为抗战胜利去拼命、去付出。当时和导演、编剧聊这个戏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他们一家四口的情感线是《伪装者》的核心,如果没有家,就很难有这些爱国的仁人志士在战乱年代拼命打击侵略者。家给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也是最好的避风港,这一点成了全剧一个突出特点,在明镜、明楼、明台和明诚这些角色人物关系上都有体现。

新京报:最吸引你的“战场”又在哪里?是商会客厅,还是家族账本?

刘敏涛:一定是在客厅,客厅已经涵盖了整个战场,也涵盖了家庭账本,这里面有我们的嬉笑怒骂、有我们的衣食住行,包括全家人同仇敌忾,识破家里的日本间谍桂姨等,所有对话和故事都发生在客厅里。我们这个小家尽其所能,全部贡献给我们在剧中那个当下看不到的战场。小账本、金钱是身外之物,在那个时刻,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

新京报:明镜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既是上海滩成功的女企业家,又是深藏不露的革命支持者,还是明家说一不二的“大姐”。在你看来,这三种身份是如何在她身上统一和平衡的?

刘敏涛:编剧写得好,她已经替我们演员、替角色都平衡了几层身份关系。我们在演绎过程中、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以及在李雪导演的严格把控下,作为演员几乎不用再做额外的设计或功课了。好的剧本就有这种能力,他会给演员导演和整个剧组省下很多事情。我听说当时李雪导演和工作团队用了将近三个多月时间,一字一句打磨剧本,因为前期剧作基础太好,所以我们演绎这些角色特别顺畅,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做平衡。

新京报:明镜的很多戏份是在商业和社交场合与敌人周旋,比如在男人扎堆的军统、76号以及商会里,她必须用“女性身份”做掩护,在诠释角色上,你如何让这种“被轻视”成为她的武器?

刘敏涛:其实让“被轻视”成为武器,这是剧播出后观众的一种解读,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要表达出来这层意思,我们特别感谢这些专业的观众看到了这些深层次的含义。现在回过头来讲,第一还是因为剧作很优质,第二就是这种“被轻视”、示弱或是以卵击石,本身女性形象上就会有柔弱、温柔的特质,这也是明镜身上的一种伪装条件。其实我认为在明镜身上的这个特点不分男女,古往今来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和故事,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尤其是抗日英雄身上都有着很多智慧,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特点以假乱真、以弱击强,甚至反败为胜。

对于明台(胡歌饰)来说,明镜是一位慈爱与严厉兼有的大姐。

新京报:明镜对弟弟们管教极严,但观众都能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你是如何理解和演绎这种“严厉的爱”的?在表演中如何把握这种分寸感?

刘敏涛:这份爱基本可以影射到现在的家庭,可以联系起当今的家庭关系。对弟弟们管教严,出发点也是因为爱,比如明镜在祠堂鞭打明楼,那一鞭子下去,难道当姐姐的心里不疼?事实上,她比谁都疼,甚至比弟弟还要疼。但没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家庭里,女性就要担当起为母则刚的责任,将这个家管理好。家教严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优质特点,一个家一定要有正气、正义,这是明镜作为大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这样,她的弟弟们才能真正成为堂堂正正、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人。

新京报:明镜从未扣动扳机,却用金条和船票救下整个地下小组。你认为,这种“金钱+通道”的救援,与持枪冲锋相比,哪一种更考验心理素质?

刘敏涛:这两种都是要冒生命危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更考验心理素质之说,那个年代的人什么都不会多想,他们就是专注地将心中的爱奉献给国家、奉献给党。抗战先辈们无所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就是要抗日救国,要把这件事情干成功,根本就不会去想危不危险、我还能不能活着,他们没有任何杂念,就想着为国家付出一切。

新京报:观众普遍称赞你用眼神完美传达了明镜的威严、慈爱、不屑与心痛,你是否有特意为眼神戏做过设计?

刘敏涛:我演戏没有什么特意设计,真是碰上了好的导演,好的团队,好的对手演员,明镜是整个团队所成就的角色。有这些后盾,当我表演的时候我自然就是这个角色,我在靠近她,她也在靠近我,互相靠近的同时她就会长在你身上,是挥之不去的。所以当沉浸在明镜的世界,很多表演都是下意识即兴的反应,不会刻意设计什么眼神。当你找到了角色,她的眼神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这可能就是观众认为眼神戏很有感觉的原因。

新京报:现在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出演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你对这些后辈有什么寄语?

刘敏涛:像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年代,先辈们为了抗战救国,没有任何杂念,专注地为国家付出一切。希望我们现在也是,作为演员不需要有太多欲望和杂念,尽量做好眼下的工作,将那个年代先辈们专注的精神传承下来,活在当下,懂得感恩,把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演艺事业。

来源:星河倾城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