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只是个导火线,韩剧“夹带私货”套路多,一个比一个离谱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9-24 15:42 2

摘要:虽然靠《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积攒了巨量的人气,但这次复出,全智贤的新剧《暴风圈》,却迅速陷入舆论争议。

全智贤的复出之路,还没迈开步子,或许就已经终结。

虽然靠《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积攒了巨量的人气,但这次复出,全智贤的新剧《暴风圈》,却迅速陷入舆论争议。

风暴的中心,是对中国及中国人形象丑化,甚至抹黑。

《暴风圈》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讲的是作为前联合国大使的徐文珠(全智贤 饰),因总统候选人枪杀案意外卷入政治漩涡的事件。

这部剧,本身就是一出韩国已经实现流水线化制作的政治惊悚剧,但因为涉及到中国,却变了味。

剧中,不仅通过全智贤的台词,将中国描绘为喜欢在边境囤核弹的“好战国家”,还让不少反派角色直接用中文对话。

除此之外,剧中还刻意用灰冷滤镜,把大连营造成破败不堪的棚户区,甚至还出现了政要集会中,把印有五星图案的地毯踩在脚下的画面。

一处两处似乎还可以解释,但这样全方位无死角的“黑”,事实似乎无可辩驳。

随着事件发酵,全智贤中国代言被停,《暴风圈》口碑骤降,全智贤本人的损失超2亿元。

然而,这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社会上,韩国一些团体不时渲染仇视心理,这一招还偏偏很有“市场”。

对应在韩国影视作品中,像《暴风圈》这样抹黑中国,丑化中国人的作品,比比皆是。

其实,从韩国影视业蓬勃发展以来,“黑中国”早就成了韩影韩剧刻在骨子里的创作习惯。

“全智贤”事件只是导火索,韩影黑中,由来已久。

因为韩影的高质量,可能平时大家并未特意关注。

但细细盘点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已远超正常的艺术创作范畴,更像是一种韩影集体的文化强迫症。

今天,皮哥就跟大家一起扒一扒,这些年不遗余力黑中国的韩影韩剧。

同时试着探讨,韩国人这种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本源。

如果看过足够多的韩国电影和韩剧,不难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恶意,与生俱来,毫不掩饰。

只要剧中情节涉及到中国或者中国人,必是负面,必是反派。

在浩如烟海的韩影作品中,皮哥发现,有三个类型,是我国被黑的重灾区。

第一类,是历史虚无类。

因为历史的缘故,韩国网民都把中国称为“父之国”。

作为历史上几度附庸,却又文化同源的邻国,韩国对中国,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历史,都保持着一种极度自卑却又无比傲慢的心态。

这种心态,折磨着韩国的编剧们,写出了一系列情节抓马的意淫历史神剧。

无论是拍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拍历史人物还是战争场景,都充斥着韩国对历史的虚构想象,以及对中国历史及历史人物的各种抹黑。

这里面,唐朝和明朝是重灾区,李世民和朱棣,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韩国的历史剧中,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成了“眼罩专业户”。

从1992年的《三国记》开始,韩国编剧就让高句丽大将杨万春射瞎了李世民的左眼。

自此,李世民瞎掉的眼睛,就成了韩国历史编剧迈不过去的坎儿。

此后的《帝国的早晨》(2002)、《大祚荣》(2006)、《渊盖苏文》(2006)、《安市城》(2018)等电影电视剧,都不约而同地重复了这个情节。

尤其在《帝国的早晨》中,李世民不仅被射瞎,高句丽军队还攻破长安,逼迫李世民下跪求饶,割让大唐一半领土。

2018年的电影《安市城》更是夸张,让5000高句丽士兵击败50万唐军,李世民重伤而死,还留下“永不侵犯高句丽”的遗嘱。

在韩剧对历史的自嗨中,李世民瞎了一次又一次,比夏侯惇都冤。

可事实上,李世民跟韩国的“渊源”,也就公元645年的东征高句丽。

虽然因为天气和补给问题未能完全征服,但至少攻下了10座城池,歼敌4万余人,自身损失仅2千人,可以说是大胜了。

而正史中,李世民也从未有一只被射瞎的眼睛,关于“射瞎李世民”的故事,其实最早来源于14世纪高丽文臣李穑的诗歌《贞观吟》。

这位老哥没想到,自己胡编乱造的一首诗,给了地摊文学绝好的素材,通过野史编排,被现代韩国人当成正史大肆宣传,以至于养活了韩国历史剧整整三十年。

除了唐朝,明朝也没躲过。

因为明朝万历年间有过“抗倭援朝”的历史事件,这给了韩剧丰富的素材,以尽可能拔高朝鲜将领的功绩,抹黑明朝及明军的战力。

比如2008年的韩国电影《神机箭》,讲述朝鲜发明“神机箭”这一超级武器,能一次发射上百个箭头。

当明朝得知后派遣武术高手企图破坏,结果100名朝鲜神机箭手击败了明朝10万大军,朝鲜因此与明朝平起平坐。

片中极尽抹黑中国,从头至尾充斥着对中国的敌意傲慢,和韩国人对历史的无知,是韩国古早的“抗中神片”。

此后,2014年的《鸣梁海战》,将万历朝鲜战争里的“鸣梁海战”,描绘成了李舜臣独力抗倭的英雄传奇。

事实上,战争的最高指挥官是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参战主力是陈璘、邓子龙等明朝名将率领的水师。

所谓的李舜臣,可能都进不去明将的中军大帐。

到了2023年的《露梁海战》,就更离谱了。

明朝统帅陈璘和老将邓子龙见到李舜臣时卑躬屈膝,一口一声“老爷”,成了李舜臣的下属,简直倒反天罡。

虽然邓子龙和李舜臣最后都在这场海战里牺牲,但作为宗主国明朝的将领,是绝不可能成为藩属国将领的“家丁”的。

类似的,还有韩国SBS电视台拍摄的《神的礼物》等等。

除了战争,明朝的文化,也被黑得最惨。

远的不说,就最近的韩剧《暴君的主厨》里,就有不少抹黑中国的情节。

剧中,不仅朝鲜国王与明朝使臣平起平坐,还有朝鲜暴君殴打明朝使臣至鼻血直流、强迫下跪求饶等情节。

要知道,真实历史中,藩属国朝鲜国王要对明朝使者行“五拜三叩头”大礼,使者地位远高于国王。

能出现这种情节,可见韩国人对历史多么无知。

除此之外,《暴君的主厨》里的明使,贪婪无知,强占采参权,索要贡女,是妥妥的反面人物,这也是这部剧抹黑中国历史人物的小心思。

与这些相比,出现明朝大厨师不认识辣椒,到朝鲜“学艺”,最终败给朝鲜石锅拌饭的情节,都显得有点,情有可原了。

到了近现代历史,韩国人也没放过我们。

在2017年上映的《代立军》中,朝鲜军队轻松击败清军,甚至出现朝鲜士兵以一敌十的神话情节。

历史上的朝鲜在面对清军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仁祖被迫在三田渡下跪,史称“丁卯胡乱”和“丁酉再乱”。

一边抗明,一边抗清,总体来说,就是要抗中,黑中,这在韩剧历史题材中,就是政治正确。

当然到了现代战争剧,因为史料翔实国际公认,对中国的战力,是没得黑了,比如《太极旗飘扬》。

可虽然不黑战力,但依旧会抹黑我国军人的战术和形象。

片中,志愿军被描绘成毫无战术、只会人海冲锋的乌合之众。

影片中志愿军密密麻麻挤成一团,甚至出现多人举着国旗冲锋的荒谬画面。

要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连帽子上的红五星都摘掉了,怎么可能携带国旗还举着冲锋?

这一点,韩国人不可能不知道,也从侧面证明,他们就是要黑,仅此而已。

第二类,是犯罪黑帮类。

基本上,我们熟悉的韩国犯罪黑帮类电影里的大反派,多是中国人。

而且这些中国反派拥有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是杀手,战力爆表,冷酷嗜血,道德水准低下。

比如《黄海》中的金允石饰演的中国延边杀手老绵绵正鹤,杀人如麻,用餐具都能成为凶器。

影片刻意渲染中国边境地区的贫穷和暴力,将中国人描绘成为了钱财可以做任何事的亡命徒。

虽然河正宇饰演的久南同样来自中国,但他更多是作为受害者出现,而真正的反派老绵则完全没有人性可言。

这几本就是在强化中国人等同于危险的刻板印象。

“一拳超人”马东锡主演的《犯罪都市》中,来自哈尔滨的张谦蛋三兄弟(这名字你要说没有抹黑,我是不信的),在首尔横行霸道,手段残忍。

虽然片中肯定了他们的战力,比如他们在中国连帮主都不是,到了韩国却能挑战所有本地帮派。

但三人也基本上是那种,毫无底线的野兽。

并且杀人手法极其残忍,基本就是脸谱化的中国犯罪分子,充满了对中国治安的恶意想象。

到了《新世界》,韩国人都是西装革履,英雄佳人。

而上不了台面的杀手,反而是来自延边的中国朝鲜族杀手。

电影塑造他们时,如同小丑,出入韩国从衣着打扮到行为举止,都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部电影,反映出了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群体的极端歧视和敌视。

影片一出,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来的朝鲜族虽然与韩国人血统相同,但由于在中国的生活环境,已经变得极其危险和不可信任。

这无疑就是对中国人文环境的抹黑。

同样的还有《青年警察》,直接将首尔的大林洞(中国人聚居区)描绘为犯罪的温床。

影片中,两名警察来到大林洞追捕朝鲜族逃犯,出租车司机直接说“这里住的几乎都是朝鲜族,晚上经常动刀子”,还警告“一般晚上不要出门”。

在剧情设置中,大林洞成为绑架女性、盗取卵子的犯罪集团巢穴,就连普通的羊肉串店也被描绘成罪犯聚集地。

在韩国犯罪题材作品中,这样的设定可太多了,根本数不完。

比如《暗数杀人》里,中国商人被设定为连环杀人案的幕后黑手,利用在韩中国人的身份进行犯罪活动。

《魔女》中,反派杀手组织的成员大多设定为武力超高中国面孔。

《未生》中,出场的中国人本就没几个,还都是全剧最讨人嫌的角色。

《黑色太阳》中,偷渡船上一进去,就能听到蹩脚的中文。

更离谱的是,2022年上线的《夜叉:浴血谍战》中,竟然跟《暴风圈》一样,把沈阳描绘为“世界间谍中心”。

同样是阴森恐怖的滤镜,航拍镜头下的沈阳,破败不堪,气氛压抑,可以说是韩影的惯常手法了。

第三类,是阴阳私货类。

相比于历史和犯罪,这种或许才是韩剧抹黑丑化中国的主流。

因为相比于有史料证实的历史故事,或者虚构的犯罪人物,那些正常韩剧韩影中,于不经意间透漏出的对中国,对中国人的阴阳和私货,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都知道,韩剧多在网飞等外网平台上线,面向的观众来自全世界。

这些恶心的细节,渐渐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喜好韩剧的观众,对中国的共识。

所以,此类抹黑,我们才不得不防。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除了《暴风圈》里,说中国“好战”之外,翻拍于《完美的陌生人》的韩国电影《完美的他人》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个镜头中,陶瓷器底部标注“Made in China”,随后演员露出明显的不屑表情,还说中国制作的猫头鹰配不上这里。

这显然是在污名化中国制造。

此前《酒鬼都市的女人》中,就出现了,明明标着“中国新鲜采摘”的豆芽,实际却已经腐烂变质的情节。

2019年,一部名叫《加油吧威基基2》的韩剧上线爆火。

但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女演员穿着一身邋遢的衣服扮演乞丐,而这套衣服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纪念服装。

胸前的“北京”字样和奥运五环标志清晰可见。

在全球公认的“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奥运会十年后,竟然还有韩剧通过这种方法,来暗戳戳阴阳我们的奥运会,其恶意昭然若揭。

2021年的韩剧《模范出租车》中,将电信诈骗集团的幕后黑手设定为中国人,不仅人物形象丑陋,还故意强调其“中国身份”。

剧中男主角在伪装中国人时,特意佩戴大金链子、穿着狐裘大衣,土得不能再土,显然是刻意打造的暴发户形象。

在2022年的韩剧《安娜》中,还有一个“中国造假瑞士表”的情节,剧中声称有中国公司在中国制造手表零件,运到瑞士拧个螺丝就当瑞士货卖,还说这是“几年前的大新闻”。

可事实上,这件事有真实的案例,原型是韩国人。

他在中国定制表链和表扣,运回韩国加工后高价出售。

韩国编剧故意将韩国人的违法行为嫁祸给中国,可以说极其恶心了。

另外,女主被派到上海工作,直言“没有背景的员工才会被派到中国”,也在暗地里嘲讽中国。

同样是2022年,韩剧《夏娃》中,财阀家养的两条狗分别叫“孔子”和“荀子”。

看这部剧的时候,皮哥都惊了个呆。

韩国日本东南亚都算是中华文化圈,孔子和荀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东亚儒教文化的精神导师。

用这两位圣贤的名字给宠物狗命名,已经不仅仅是辱华了,而是对整个东亚文化传统的亵渎。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情节、台词、画外音,数不胜数,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通过韩剧韩影中的这些阴阳和私货,我们也基本能感知到,韩国编剧,或者说整个韩国,对中国及中国人无处不在的敌意和恶意。

虽然里面有很多,都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但久而久之浸淫其中,很难预测那些不了解中国的外国观众,或者说认知不成熟的青年观众,会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文化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

所以在看韩国影视作品的时候,留点心,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皮哥丝毫不觉得,关于全智贤新剧的争议是网友“反应过度”。

这,恰恰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好的趋势。

在影视作品中“无能狂怒”,其实是韩国人内在心思的外现。

影视作品是文化表达和意识宣泄,而这背后藏着的,是韩国对中国,韩国人对中国人,既认同又分裂的复杂文化和情感。

皮哥觉得,韩国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黑中国,内里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首先,是历史的自卑与现实的焦虑。

韩国对中国的敌意源于深层的历史心理创伤。作为中华文明圈的重要成员,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的影响之下,这种关系在韩国现代民族主义叙事中被重新定义为“屈辱史”。

在传统东亚秩序中,朝鲜是典型的藩属国,不仅政治上依附中国,文化上也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朝鲜的官制、法律、教育、艺术几乎完全模仿中国,连文字都使用汉字。

这种全方位的文化依附在现代民族主义兴起后被重新阐释为“文化殖民”,成为韩国民族自尊心的痛点。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为了建构独立的民族认同,韩国史学界开始系统性地重写历史,将传统的中朝关系描述为压迫与反抗的关系。

申采浩等早期民族主义史学家提出了激进的史观,认为朝鲜民族历史上曾经辉煌强大,甚至“殖民”过中国。

这种史观虽然缺乏史实依据,但满足了民族自尊心的需要。

现代韩国的在野史学更是将这种倾向推向极端,不仅声称檀君朝鲜是真实存在的古代帝国,还认为高句丽、百济、新罗都曾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

一些极端的在野史学者甚至宣称,韩民族是“世界文明的创始者”,中华文明也起源于朝鲜。

这种极度扭曲的史观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影响了大量韩国民众的历史认知。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留下的心理阴影也加剧了韩国对中国的敌意。

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给韩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演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既敬畏中国的实力,又怨恨中国“阻止了半岛统一”。

在韩国的主流叙事中,中国成了朝鲜分裂的“罪魁祸首”,这为反华情绪提供了现实依据。

其次,是文化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需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韩国在建构现代民族认同时面临一个根本性悖论,那就是如何在承认历史文化联系的前提下确立独立的民族身份。

这个问题在韩国分裂后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与朝鲜区别,韩国需要找到独特的身份标识。

但无论是语言、文字、哲学、艺术,还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韩国都难以完全摆脱中华文明的影响。

这种困境催生了两种极端化的应对策略,要么彻底“去中国化”,要么将中国文化“据为己有”。

第一种策略体现在韩文字的推广和汉城改名首尔等措施上,但效果有限。

韩国人发现,离开汉字和中华文化,他们连自己的古典文献都无法阅读,文化传承面临断裂危险。

第二种策略则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申遗”活动。

端午节、汉字、造纸术、印刷术、风水、中医,甚至四川灯笼和江南龙舟文化都成了韩国的申遗对象。

这种做法虽然在表面上解决了文化认同问题,但实际上加剧了与中国的矛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韩国的现代化进程高度依赖外来力量,先是日本的殖民统治,后是美国的政治军事保护。

这种依附性现代化模式使韩国在文化上始终缺乏自主性。

面对中国的崛起,韩国担心再次陷入“文化依附”状态,因此产生强烈的防御性反应。

所以在韩国影视作品中,这种文化焦虑也就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贬低和对韩国文化的过度夸大。

最后,是地缘政治压力与战略选择困境。

这一点,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政治性因素。

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韩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面临艰难选择,它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在政治安全上完全依附美国。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韩国的半导体、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都与中国市场密切相关。

但在政治和军事层面,韩国完全依赖美韩同盟,连军队指挥权都在美军手中。

这种分裂状态使韩国陷入战略焦虑。

一方面,韩国担心过度依赖中国会影响与美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敢完全与中国对抗,以免损害经济利益。

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韩国政府需要在舆论上为反华政策造势。

影视作品中对中国的抹黑,也会成为塑造公众对中国认知的重要工具。

通过系统性地丑化中国形象,韩国试图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营造舆论基础。

同时,朝核问题也是韩国反华情绪的催化剂。

在韩国人看来,中国作为朝鲜的传统盟友,有能力但不愿意解决朝核问题,这直接威胁了韩国的安全。

这种认知忽略了朝核问题的复杂性,但确实影响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韩国作为分裂国家,始终存在统一的政治诉求。

但朝鲜的存在使这种诉求变得复杂化。

韩国将朝鲜的持续存在部分归因于中国的支持,因此对中国产生怨恨情绪。

而这种情绪,被韩国人通过影视作品放大进而传播,造就了韩影韩剧习惯性抹黑中国的恶性循环。

所以,总结来看,韩国对中国的态度是爱恨交织的。

这种矛盾根源,在于韩国自身的结构性困境,也即既无法割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又需要通过制造对立来维护独立的民族认同。

进而,这种矛盾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为一种扭曲的文化报复,既要借助中国元素增加文化历史厚重感,又要贬低中国及中国人来满足民族自尊心。

所以,站在韩国的角度,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因为他们永远不懂,真正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而不是通过贬低中国来抬高自己。

罗永浩说得好,被包养就不要谈人格独立。

对韩国来说,这条矛盾的路,或许还有很远很远。

来源:皮皮电影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