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俩看似只是故事背景的空间,其实早把他的性格、心态给“写”在明面上了。说实话,这种用空间当“传声筒”讲人物的方式,比直接喊口号说“他变了”要高明多了。
剧本《又一次,又一天》里,宋方意从现代静海市穿越到80年代李庄村,身份从都市人变成李杰,连带着心灵状态都翻了个底朝天。
这俩看似只是故事背景的空间,其实早把他的性格、心态给“写”在明面上了。说实话,这种用空间当“传声筒”讲人物的方式,比直接喊口号说“他变了”要高明多了。
静海市那地方,高楼一栋接一栋,密密麻麻跟堵墙似的。不光视线被挡住,人和人之间的心也隔得老远。
宋方意在这儿待着,也得跟着学“戴面具”——明明不想应酬,还得硬凑在社交场合里;本来以为女友是真心跟自己好,后来才发现人家就盯着自己的都市目标,俩人根本没真正交心。
他唯一能松口气的地儿,就是那个没什么色彩的小家。我觉得这事儿特真实,现在好多都市人不都这样吗?表面上跟谁都聊得来,实际上心里的门早关紧了。
静海市的钢筋水泥,被塑造成快节奏、功利化文化的具象符号,宋方意的“面具社交”,就是咱们当下很多人在都市里的缩影。
本来想说来着,这“无色彩的小家”看着冷清,其实是他唯一的精神落脚点,毕竟在外面装久了,总得有个地儿卸下来。
可一到李庄村,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那地方满是自然劲儿,乡土风情特别淳朴。宋方意在这儿不用再搞那些无效社交,也不用怕真心待人会受伤,直接变回了最本真的样子。
80年代的农村邻里关系有多近?我查过相关报告,那会儿互助率特别高,谁家有事街坊四邻都乐意搭把手。这种环境下,人的心防自然就卸下来了。
李庄村的田园风光,承载的是那个年代乡村“重情轻利”的文化特质。宋方意的心灵能在这儿得到释放,本质上是这地方的文化把他的精神给“重塑”了。
很显然,空间对人的影响,比咱们想的要深得多。
宋方意变成李杰后,没少跟人闹矛盾。跟郭华、魏曼丽夫妇吵过,跟村长李大强也有过争执。这些矛盾看着是性格不合、处理方式不一样,其实根子在价值取向上。
就拿聊“上大学”来说,村里人觉得考上大学就是学习的巅峰,可宋方意根本不这么想。80年代那会儿高考多难?1981年录取率才百分之八点几,所以村里人有这想法也正常,毕竟那会儿能上大学的都是少数。
而且当时国家正从搞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经济,特别需要技术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就是那会儿的真实写照。
宋方意生活的现代就不一样了,不是不鼓励读书,而是觉得光死读书不行,得接触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实现理想、找到幸福。
这两种想法的差,其实是两个时代文化思潮的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过“差序格局”,80年代乡村集体观念强,讲究大家拧成一股劲;现代都市更看重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如此看来,静海市和李庄村的空间对立,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的对立。这些文化差异变成了具体的矛盾,又通过空间给展现出来,让观众一看就懂“为啥他们会吵起来”。
不光这剧本这么用空间,好多作品都这么干。比如电影《山河故人》,沈涛从汾阳乡村到上海都市,再到澳大利亚,空间越变越远,她的心灵孤独感也越来越重。
这跟《又一次,又一天》的逻辑一模一样,都是用空间变化说心灵变化。社会学家里有个叫齐美尔的,他提过“陌生人社会”,说的就是现代都市里人和人的疏离,静海市不就是这样吗?
还有个建筑学家叫诺伯格·舒尔茨,他说“场所精神”,李庄村能让宋方意有归属感,就是因为这地方的“场所精神”找对了。
本来想再举个别的例子,后来发现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哈尔滨光字片棚户区也很典型,那地方拥挤归拥挤,但邻里间的互助劲儿,直接把周家三代人的淳朴坚韧给衬出来了。
说实话,《又一次,又一天》这剧本的空间叙事,给现在的创作提了个好醒。
不用直白地说“这个人很孤独”“那个人很淳朴”,找对空间当“镜子”,观众自然能看明白人物的心灵状态。而且这种方式还能藏进时代文化的思考,比硬塞观点要舒服得多。
毫无疑问,静海市和李庄村这两个空间,不是随便搭的背景板。它们是宋方意心灵变迁的“记录者”,也是两个时代价值碰撞的“载体”。
通过空间把人物、文化拧在一起,既让角色更立体,又让故事有了深度。要是以后更多创作能这么用空间,估计能少不少“悬浮”的人物和情节。
毕竟,能让观众从“地方”里看到“人心”,才是真的厉害。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