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产悬疑剧的类型谱系中,“世情”与“奇情”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美学取向与叙事传统。前者以《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为代表,深扎于现实土壤,通过对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与历史变迁的细腻描摹,展现罪案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时代困境,其叙事沉稳厚重,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与人文深
作者:李金录 拓璐
在国产悬疑剧的类型谱系中,“世情”与“奇情”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美学取向与叙事传统。前者以《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为代表,深扎于现实土壤,通过对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与历史变迁的细腻描摹,展现罪案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时代困境,其叙事沉稳厚重,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与人文深度;后者则以《猎罪图鉴》《在人间》为典型,倚重高概念设定、强情节反转与感官刺激,以奇观化叙事吸引观众。近期热播的《目之所及》,以“双胞胎互换身份”的高概念设定为核心,成为当下奇情悬疑剧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世情”是从日常中挖掘深意,那么“奇情”则是从奇观中窥见现实。因此,“奇情”类的创作既需要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又必须构建令人信服的心理真实。然而,《目之所及》虽在“奇”的层面打造出了引人入胜的设定,却在“情”的维度上显得薄弱。剧集意图聚焦人在极端处境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血缘伦理困境,并试图叩问阶层流动的现实局限与家庭关系的本质,但情感铺陈与人物动机刻画得不充分,使得这一深刻内核未能真正落地,最终让哲思浮于表面。
概念先行:极端设定下的价值失语
《目之所及》采用了一种“莫比乌斯环式”的叙事结构,试图通过循环往复、首尾相接的时空安排,营造一种无处可逃的宿命感。剧中,中学时期曲桐、苏牧心与郝美丽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故事的起点:郝美丽本欲杀曲桐,却意外致苏牧心失明,这一事件触发了兄弟身份互换、曲桐错嫁、夫妻矛盾累积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曲桐误杀丈夫的悲剧结局。而苏牧心的归来复仇,又间接导致郝美丽死亡,从而形成严密的叙事闭环。这种结构在形式上颇具野心,强调因果的必然性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遥相呼应。
然而,《目之所及》为追求情节的起伏,情节设计高度架空,呈现出明显的“去历史化”倾向,正暴露了奇情悬疑剧在价值维度刻画上的弱点。全剧最核心的设定是双胞胎互换身份,而相关情节的推进几乎完全依赖偶然事件:曲桐误杀丈夫的关键当晚,恰被多年未现身的苏牧心目睹,而后者竟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身份替代、干扰侦查并实施后续的一系列行动。虽然这种设计增加了戏剧冲击,但缺乏内在逻辑的支撑而显得机械、突兀,这远非简单的情节漏洞,更折射出一种深层的叙事惰性——故事推进依赖机械的巧合与突兀的信息介入,罪案脱离了社会语境,人物动机缺乏现实逻辑支撑,如曲桐与苏牧凡婚姻的真实样貌、苏牧凡与苏牧心兄弟之间关键的童年创伤,仅借由零碎闪回和只言片语等草草呈现。观众或许见证了一连串高能场面,却无法在情感上真正投入,再精密的情节设计也只能沦为智力游戏或感官刺激。
这种悬浮感也渗透进了人物塑造方面,剧中的人物呈现出典型的极端化与工具化倾向。角色心理与行为高度夸张,几乎完全服务于制造剧情冲突的需要,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性与立体感。郝美丽的母亲便是典型案例:她几乎被塑造成纯粹的“恶人”,从女儿遭遇校园霸凌之初,她不分青红皂白地仇视曲桐一家,行为极度偏执。曲桐的母亲同样被极端化:她否定女儿的自主性,试图全面掌控女儿的人生,甚至发展到毒杀女婿的程度。
《目之所及》中的母亲形象本可成为探讨家庭结构与性别权力关系的入口,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东亚家庭中的压抑,却因极端化处理失去了引发观众深度思考的可能。这不仅弱化了人物本身的性格层次,更限制了作品在社会价值层面的表达力度。
离地半尺:奇情悬疑剧的价值超越路径
与《目之所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世情”为底的悬疑剧作,这些作品在注重悬念铺设与情节张力的同时,始终将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作为叙事核心。在《隐秘的角落》中,张东升的罪行并非简单的恶之呈现,而是阶层压迫、中年危机与道德困境交织下的悲剧产物;《漫长的季节》借一桩陈年命案,勾连起东北老工业区的时代记忆、家庭创伤与个体命运的浮沉,在类型叙事中注入深沉的历史质感与社会关怀;《黄雀》则精准刻画了铁路反扒民警与盗窃团伙之间的高强度对抗,在罪案之外延伸出关于秩序与生存、职责与欲望的伦理追问。“世情”悬疑剧不止于解谜与抓凶,更致力于诠释“人何以如此”“时代如何作用于个体”的深层命题——它不曾“离地”,始终紧贴大地。
相较而言,“奇情”类悬疑剧的创作特点是试图挣脱现实主义的束缚,不执着于日常摹写,而是借“奇观”窥见“常情”,以“假定性”追问“真实性”,在超现实的设定中完成对现实本质的别样洞察。由正午阳光出品的《开端》正是将“奇情”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典范,实现了“离地半尺”的美学效果。该剧以“公交车时间循环”这一高概念设定为起点,但其成功远不止于形式的创新。它的“离地”,体现在打破线性时间与物理法则,获得叙事上的高度自由;而它的“半尺”,则在于未让循环设定沦为推动情节的机械工具,反而使其成为刻画群像、深描人性的独特窗口。剧集在每次循环中刻画各位乘客的过往经历及其在极端情境下的抉择与恐惧,拼贴出一幅层次丰富、映照现实的社会图景。
国产悬疑剧的创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微短剧的冲击、现实题材的回归,都在推动类型叙事走向深化与分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风格路径,“奇情”悬疑剧的真正生命力,并不在于摒弃“奇”,而在于使“奇”服务于“情”,将高概念设定扎根于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之中。唯有“离地半尺”,国产悬疑剧才能超越类型局限,在娱乐功能之外,承载起应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