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队》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作为一部完整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历史的剧集,《归队》以宏大叙事、真挚情感与珍贵史料,填补了该题材领域的叙事空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
《归队》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作为一部完整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历史的剧集,《归队》以宏大叙事、真挚情感与珍贵史料,填补了该题材领域的叙事空白。
座谈会现场,《归队》编剧高满堂说:“作为《归队》编剧,我在剧集播出结束后,悬了4年多的心才放下,因唯恐未写好该剧愧对东北抗联先烈。创作时,我将自己代入剧中情境,以触摸真实灵魂、开拓艺术世界。”
高满堂认为,创作者应有一个“根据地”,应读更多的书,更应走更多的路、沉下心去,“想象力、创作力是从生活中、人生的深刻追踪中发现的”。
高满堂。主办方供图
作为《归队》的导演,臧溪川讲述该剧的创作信念与源泉。他说:“这部作品的情感线是被精心编织的,其呈现的‘归队’既是身体的归队,更是信仰的归队。”在《归队》中,演员没有使用过多的表演技巧,而是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用人性的深度构成了这部剧表演的灵魂。剧中的台词“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是东北大地的魂魄,是刻在东北抗联里的信仰,是汲取力量的火种,这也成为剧组共同的创作信念与源泉。
臧溪川。主办方供图
“《归队》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典型人物的融合,是一部抗战题材的标志性电视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电视剧对人物内心的动摇和变化刻画得十分细腻。
本次座谈会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