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譬如因为 AI 换脸而搞得满城风雨,结果撤档了的《同甘共苦》,它的设定是两个相爱的人喝了一种水之后,就会产生物理上的 " 在一起 ",譬如据说内地要上映的《8 号出口》,说的是一个人在地铁里 " 鬼打墙 ",需要用 " 找不同 " 的技巧连过八关才能走出。
我近来喜欢看高概念的作品。
譬如因为 AI 换脸而搞得满城风雨,结果撤档了的《同甘共苦》,它的设定是两个相爱的人喝了一种水之后,就会产生物理上的 " 在一起 ",譬如据说内地要上映的《8 号出口》,说的是一个人在地铁里 " 鬼打墙 ",需要用 " 找不同 " 的技巧连过八关才能走出。
为什么迷上了这类作品?
我最初以为是 " 新 "。
尤其是当一个人看电影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很容易对那些四平八稳的故事产生免疫,总希望能在当下的作品里看到些新的东西。
而高概念,显然就是其中一类。
可只是 " 新 " 吗?
恰巧的是,这两天我看了一部高概念的国产剧,《不眠日》。
这才意识到,或许答案并非如此。
《不眠日》的设定的确有点意思——
它说是这个世界每年其实并不是 365 天,人们以为只有 365 天的原因,是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整个世界会进入时间循环,普通人并不能感知这些,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记得循环这件事,比如白敬亭饰演的丁奇。
一次次地中大奖。
他便找到了新的目标——
抓贼。
它就像是港剧的仿作。
港剧是什么样的?
很 " 轻 "。
它会给任何一个故事都加入现代的元素,动作、悬疑、爱情、喜剧、专业性,各个方面都会涉及一些,不多,也不深入,总是点到即止。
这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的体验。
于是我们总会在没心没肺中,忽然看见角色的内心。
所以在一部主打悬疑的剧集中,你不但可以看到很漂亮的动作戏,也能看到很难评的爱情戏,前一秒我还在想文咏珊这个角色可能不会只是花瓶,后一秒就一个大光圈慢镜,两人深情相对,嗯,还真的是 " 花瓶 " ……
比如这句——
我是爱奇艺会员
我喜欢《名侦探柯南》
可好像与国产剧的表演并不太搭。
当然,就是在风格如此 " 旧 " 的情况下,我还是乐此不疲地追完了整部剧。
为什么?
回头想想,或许相比于 " 新 ",我更看重的是其对剧本的打磨——
至少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对于很多国产剧而言,很多时候创作的取向都是故事优先的,编剧们能把故事捋顺就已经是 " 了不起的成就 " 了,至于人物是不是一致,结构有没有问题,智商是否在线,都是次要的。
他们擅长写出一个个场景,然后尽量组成一部作品。
这在仙侠剧里最常见。
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剧路人看得眉头紧皱,心想这是个什么玩意,粉丝却看到了一个个不错的片段,觉得天下人都在黑我家哥哥,两帮人根本聊不到一起去。
而 " 高概念 " 作品呢?
它因为会减弱部分的粉丝滤镜,所以必须要 " 智商在线 "。
否则就不成立。
就拿《不眠日》来说,至少我在看到第二集,得知有另一个时间循环者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反复在正反派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事件的合理性。
如果警察知道罪犯是循环者,那么罪犯犯罪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否则就显得降智。
同样,当罪犯知道他与循环者警察对抗,他又有什么策略?
这其实就像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不管是警察,还是罪犯,都希望自己做那个黄雀,于是他们一次次地把手里的蝉放出去,试探、演练、再试探。
编剧需要把这两层逻辑都写到滴水不漏才行。
至少在反派大 BOSS 揭露身份前,它是一直牵着观众的鼻子走的。
似乎每个人都有可能,但每个人也都不太可能。
而编剧的解法是,引入了另一层势力。
这样的设计,我是收货的。
也会让人耐心看完。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我希望那些有心于写大众娱乐题材的新人编剧们,都可以尝试一下去写写高概念的作品。
这样你才能知道,一部剧的成功,并不能只靠一场场冲突极强的桥段。
也不能靠投其所好的俗套。
你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意识在里面。
而如果能做到 " 逻辑缜密 "。
做到 " 人物一致 "。
那么,即便离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
可以把当下很大一批国产剧,救回到及格线水平。
来源:霏霏推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