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阵地》点燃桂林人的乡梓情与爱国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9 11:50 1

摘要:9月16日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阵地》登陆CCTV-1黄金档。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的故事。

9月16日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阵地》登陆CCTV-1黄金档。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开播仅3天,已在桂林人中引发热议,瞬间点燃了整座桂林城的热情。从家庭围坐收看到单位集体观剧,桂林人在光影中再次感知家乡的红色记忆。剧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三花酒”“桂林米粉”等桂林人熟悉的事物和场景纷纷登场,让桂林人倍感亲切又兴奋不已。乡梓情与爱国心伴着剧中的烽火岁月,在许多市民心中激荡。

“把办事处开到桂林去!”

“把办事处开到桂林去!”在《阵地》第二集剧情中,这句台词特别有“桂林味”——

1938年武汉即将失守之际,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与李克农商量八路军办事处最该搬去哪个地方。李克农表示自己要猜一下。周恩来表示:“你要说对了,我就放心了。你要说错了,我可夜不能寐啊。”这一句话道出了办事处地点的重要性。随后李克农在地图上指出了桂林。看到李克农的选择,周恩来备感欣慰地说:“克农,由你驻守桂林,我就放心了,而且是一百二十个的放心。”李克农信心满满地推了推眼镜回复说:“那就等着领导一纸命令,我们就把办事处开到桂林去。”

电视剧第三集中,李克农到达桂林。剧中不仅展示了桂林当时的街景和风貌,也出现了最为重要的地方“万祥醩坊”。根据剧情,李克农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当时桂北路138号的“万祥醩坊”,他感觉这是一处合适的地方:正面挂出办事处招牌,另一侧保留房东卖酒的铺面作为掩护通道,巧妙地在反动派眼皮底下开展工作。房东黄旷达隐约感觉到了李克农他们的身份,表示愿意将房子出租给他们。李克农还在醩坊品尝了房东给的三花酒,并与其定下了租约。

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逃难的人大批流入广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1938年8月9日蒋介石决定放弃武汉时,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担任过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电台台长的刘澄清老人回忆说:“醩坊分为前院和后院。筹备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花了两担谷子租下了前院。双方还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块地方卖酒,其他的供八路军办事处用,后院则留给黄旷达一家生活。”“八办”的同志之所以对这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屋“情有独钟”,有着周详的考虑: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处则是省政府所在地,这样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租下“万祥醩坊”后,筹备“八办”的同志又到阳朔租了8间房作为仓库。在离桂林城7公里的路莫村又租了几间房作为招待所和安置家属用。至此,桂林“八办”终于具备了成立的基础条件。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住进了“万祥醩坊”。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阵地》背后的抗战文化城历史

让市民深受触动

《阵地》热播,其中关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的剧情引发了桂林市民的广泛共鸣。记者走访发现,这部展现桂林作为抗战文化城历史的作品,让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都感受到了深刻的触动。

在象山区一处老居民区内,67岁的退休教师张伯伯正戴着老花镜认真追剧。“这部剧拍得太真实了!‘万祥醩坊’这个地方我知道,就在现在的中山北路一带。”张伯伯激动地指着电视画面说,“电视剧里把它还原出来,连李克农同志选择这里的原因都讲得清清楚楚——对面是行营,旁边是省政府,这叫‘灯下黑’,体现了我们革命先辈的大智慧!”

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宿舍里,21岁的大学生小陈和室友们也在讨论剧情。“最让我惊喜的是看到桂林以前的街景风貌在剧里重现了。”小陈说,“这段历史不再是课本里冰冷的‘抗战文化城’五个字。原来历史离我们这么近,我们每天走过的地方可能就是先辈们奋斗过的‘阵地’。”她表示打算周末就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再参观一次,带着全新的认知去感受历史。

28岁的年轻白领李萍则是在社交媒体上被安利追剧的。“说实话,我以前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看剧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桂林还扮演过这么酷的角色——像个‘特工中心’!”她特别提到李克农和房东黄旷达喝酒租房子那段,“既有紧张的谍战氛围,又有人情味。房东老板好像猜到了他们的身份但还是愿意出租房子,还一起喝酒,这就是我们桂林人的仗义和家国情怀吧。”

35岁的市民王女士是带着孩子一起追剧的。“我是带着孩子一起看的,正好给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笑着说,“剧情很紧张,孩子会问‘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要把办事处藏在卖酒的地方?’……我就借着剧情给他讲那段历史。这部剧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的桂林和现在的我们。”

“米粉,来两碗!”

对于桂林人而言,美好的一天是从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粉开始的。雪白顺滑的粉,有嚼劲的牛肉和锅烧,脆香的黄豆粒,拌上回味无穷的卤水,落胃的瞬间同时抚慰了桂林人的嘴和心。

在9月17日播出的电视剧《阵地》剧集中,桂林米粉“高调”登场,让不少市民备感亲切。

剧中,李克农到桂林工作后,一天他带儿子走在充斥着烟火气的桂林街头,顺着香气走进了一家米粉店。“两位吃点什么?”店小二热情招呼他们。 “米粉,来两碗!”李克农用桂林话说。一边嗦粉,李克农一边和儿子讨论起各地的名小吃,比如上海的生煎、重庆的抄手、桂林的米粉……他问儿子:“哪个最好吃?”儿子兴奋地回答:“我觉得都好吃!”

朴素的生活场景,熟悉的桂林话,让不少桂林观众欣喜不已,也勾起了关于桂林米粉的乡愁记忆。

一碗看似普通的桂林米粉,实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传说中,桂林米粉起源于秦代。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修筑灵渠,但来自北方的秦军士兵水土不服、粮草短缺,于是想出“南粮北做”之法,将大米制成面条状,桂林米粉由此雏形初现。到了明嘉靖年间,桂林地方志中首次正式将“米粉”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案。到了民国,桂林米粉技艺日臻成熟,品类丰富多样,成为桂林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桂林米粉曾与众多名人结下不解之缘: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将马肉米粉写入小说《广陵剑》中;著名旅美桂林籍作家白先勇把米粉写进了小说《花桥荣记》,那句“吃桂林米粉是一份填不饱的乡愁”,道出了多少游子对家乡味道的眷恋。抗战文化城时期,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等文化名人在桂林从事抗日戏剧活动时,桂林米粉也是他们的日常饮食。作家茅盾因长篇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未完成没有稿费,米粉店老板赊粉助其完成名作;丰子恺饱含感情,把米粉写进了散文《我的母亲》……一碗米粉与桂林这座山水文化名城紧密相连。

岁月流转,桂林米粉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2021年,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那雪白顺滑的米粉,嚼劲十足的牛肉和锅烧,脆香的黄豆粒,搭配回味无穷的卤水,每一口都是对传统的坚守、对家乡的热爱。桂林米粉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桂林山水孕育出的独特风味,是桂林人情感的寄托,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在时光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作家林志捷在《半壁民国一碗粉》一书中这样写道:“一根长长的米粉,连接着八桂大地的血脉与记忆。你到过广西,可以记住山水忽略城市,但不能忘记市井中的桂林米粉。”道出了桂林米粉与桂林城的紧密关系。

“一天不吃粉,浑身不自在!”——这是不少桂林人挂在嘴边的话,简单直白,却道尽了对他们对米粉深入骨髓的迷恋。

“每天早上嗦一碗粉,是属于桂林人的仪式感!”43岁的罗浩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当他在电视剧《阵地》中看到桂林米粉出境时,兴奋地说:“相当亲切。电视剧里的吃米粉场景很真实。”在了解该部电视剧的内容后,罗浩感慨道:“80多年前的桂林,在中国抗战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作为桂林人,我们感到自豪!”

桂林人王慧在北京工作20年,她每次回到桂林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在外头待得再久,一吃这口米粉,就知道自己真的回桂林了!”她说。这段时间听说桂林的家人每天追电视剧《阵地》,她也兴致勃勃地看了。“当看到剧中人吃米粉的场景,我顿时就流口水了,好想念桂林米粉,好想念家乡的一切。”她感慨地说,“一部电视剧,一碗米粉,瞬间就能唤醒我心底的乡愁。”

来源:桂林生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