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里的鲁南抗日故事,在真实历史中究竟有多震撼?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9 11:16 1

摘要: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叙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40年代的鲁南大地,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在剧中占据重要部分,部分情节也反映了鲁南农民抗日历史。

本 文 约 ·4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叙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40年代的鲁南大地,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在剧中占据重要部分,部分情节也反映了鲁南农民抗日历史。

《生万物》影视剧海报

鲁南农民的抗日斗争

《生万物》中出现的护粮战、拆炮楼等情节,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抗日的重要行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抗战时期,一些国民党官僚和军官利用手中的合法身份,纠集残留军队,收拢民团、土匪、特务、流氓,迅速拉起一批地方武装,打着抗日名义的地方武装头目,名为抗日,实则鱼肉百姓,派粮派款,搜刮民财,罔顾民生。

这些人或利用旧政府权势,或依仗某些反动势力,或利用地主民团、小土匪武装为基础,到处搜缴民枪,拉夫充数,扩充实力。他们不管人数多少,头目皆称司令。

抗战期间,活动在鲁南的刘桂堂部,作为日寇残害鲁南人民群众的帮凶和爪牙,同时又打着“反正抗日”旗号追随国民党,反共反人民,身兼国民党、日伪势力多个头衔,如日寇委任“皇协军前进总司令”,国民党方面任命的“新编第36师师长”,还有伪军方面的“和平建国军第10军第3师师长”等,常年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投机倒把,为取得主子欢心,多次扫荡鲁南的八路军根据地,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案,罪恶滔天:

影视剧《生万物》中的伪军形象

刘匪残害人民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什么“点天灯”“放天花”、刀剑砍、用马踏、活撕人或用碾子压等。抱犊崮山区人民对刘匪恨之入骨,视他为“魔鬼”“禽兽”,甚至小孩哭了也拿刘匪吓他:“别哭了,刘黑七来了!”小孩一听刘黑七真的不敢再哭。

刘桂堂,1892年生于山东省费县温泉乡锅泉庄,早年当过土匪,为祸一方,因皮肤黝黑,又排行老七,所以也有“刘黑七”的诨号。后来刘桂堂这伙匪军在1943年11月被八路军彻底消灭。

中国共产党对鲁南农民的抗日动员则是真正的帮助农民,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地位,在根据地实现了军民一体的抗日格局。

图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部遗址——南塘南塘旧址。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鲁南各地通过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1941年,鲁南专署颁布《减租减息条例》,既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也允许地主阶级合理征收地租,削弱了地主对佃农的经济剥削,减轻了贫雇农的经济负担,团结和争取了农民阶级支持。

同时,鲁南根据地主动邀请和吸收农民参与基层管理,以及成立职工、农民、青年、妇女等工作委员会,同时也相应成立抗日救国会机构组织,增加农民当家做主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切实提高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鲁南各级抗日救国团体的普遍建立,对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农民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上述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党内称工作委员会,对外称抗日救国会。

1940年6月,鲁南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鲁南专员公署、鲁南参议会成立。图为有关报道。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另外,还有广泛发动农民参与抗日队伍的军事行动,就是武装斗争与群众动员相结合,如提供情报、运输物资等,以及直接参加游击战。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识字班、学校,以及抗战文艺演出、标语口号等,都激发了农民的抗日和保卫家乡热情。鲁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走向坚定抗日道路,积极生产,拥军拥政,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鲁南抗日根据地战略要图。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生万物》剧中的农民铁头、封大脚等,在亲眼看见汉奸和日寇在村子里为抢粮而屠杀村民时,挺身而出,为了保护乡亲与日本鬼子汉奸拼命,在宁可金率领的八路军游击队及时出现后,整个村子才转危为安。在日寇汉奸横行乡里的残酷环境下,作为生活在农村里的贫苦农民,他们意识到只有八路军才能帮助农民,才能救农民于危难之中,才能带领农民真正抗日。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这既是天牛庙村农民的选择,也是当时鲁南很多农民参加八路军的历史缩影。

《生万物》中由欧豪扮演的封大脚

鲁南地方武装红枪会、大刀会的收编改造

剧中封大脚从护庄队加入八路军,对应了全面抗战初期山东纵队对鲁南地方武装红枪会、大刀会等民间自卫组织的收编改造。那么鲁南的红枪会、大刀会都是何种民间组织,中共又是如何收编改造这些民间武装组织的?

大刀会的成员举行集会。来源/中共长春市九台区委党史研究中心

1926年,毛泽东在《向导周报》上提到苏北鲁南民间的红枪会、连庄会组织,以及当地农民的穷困生活状态。

“江苏农民中江北徐海一带算是最苦,红枪会、连庄会到处皆是,农村各种争斗,比他处更多,缕述不尽。铜山县东乡、北乡等处地势陡下,去年禾稼淹没殆尽。所幸二麦已种,农民尚有‘转过荒年有熟年’之希望。今秋淫雨连绵,田间禾苗终日浸在水中,由萎黄而腐烂,农民辛勤半载,落得两手空空。此时地中仍是积水片片,二麦播种无期,怨声载道,莫不表现一种凄惨愁苦的状态。天灾之外,同时还有横征暴敛之军阀贪官与重租重利之劣绅地主,层层敲剥。因此,农民流而为匪者极多,徐州一带所以成了著名之匪区以此。”

昭和13年即1938年的日军画报上的图片。来源/凤凰网

当地百姓为了抱团取暖,防匪保家,自发创立了民间自卫组织。红枪会脱胎于白莲教分支八卦教,会众以手持红缨枪为团体标志。大刀会则是以“防匪保家”为号召,也是民间自卫团体。它们的成员虽然大都习武,还具有简单的武装,但同时又具有民间宗教信仰,迷信符咒法术、刀枪不入、金钟罩等法术,因此战斗力有限。当然,这些红枪会、大刀会也并非鲁南地区所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北方地区。

大刀。来源/泸州市博物馆

抗战初期,鲁南民间的红枪会、大刀会,也曾参与抵抗日寇侵略,但因组织松散且各自为战,加上武器落后,对日寇的杀伤力非常有限。彼时,日寇甚至也想与这些民间武装组织接触,企图利用这些武装力量。但红枪会、大刀会等大都能坚守民族立场,日寇阴谋难以得逞。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民间武装组织内部派系纷繁复杂,并非铁板一块,因此也给了各种政治势力收编拉拢的机会。如在鲁南沦陷区,农村的红枪会有时也会被日伪所蒙蔽利用。

藤缠彩带杆小红缨枪,清代。来源/故宫博物院

红枪会、大刀会的防匪保家宗旨,与共产党团结争取群众的抗日政策具有重要关联。在进行收编工作时,首先需要争取的是民间武装组织的首领或头目,确保他们不会通敌。共产党也会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民自卫队,成员们也可以是各救国团体的成员,如果在自卫队中表现良好,会成为骨干分子,加以重点培养,再回到原有组织时,也会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从内部进行争取团结。此外,对于投靠日伪的民间武装组织首领和头目,也并非直接消灭,而是先公布其通敌罪行和汉奸行为,瓦解其群众基础,然后再予以消灭。

山东青年踊跃参参加抗日队伍的宣传画。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1939年6月,盘踞在鲁南峄滕边区的反动红枪会头子王亚平勾结日军,进入峄县境内,与中共峄县县委领导的抗敌自卫总团发生交火,被击退。为了彻底瓦解消灭这股反动红枪会武装,中共峄县县委立即召开当地上层人士座谈会,公布该股反动势力罪行和汉奸行为,并将他们的丑恶罪行公之于众,很快这股反动势力就丧失了民心,失去了群众基础,迅速走向瓦解溃散,其部分会众迷途知返,参加了八路军。

同时,对于反对共产党的民间武装势力,也以尽量争取为主。1941年3月,邓小平指出:

如反对我、通敌有据之会门,一面打入,长期争取瓦解,一面抓住良好机会打击消灭之(不可事先宣布),打也是为的争取。打时以不杀伤群众为原则。无论哪种会门,都要切实注意,争取其群众。

对于已经收编过来的枪会、刀会人员,共产党采取彻底改造的政策。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领导,改革它的封建迷信制度,强化纪律约束,确保服从指挥,按照八路军的标准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终将其彻底整合融入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里。

中共减租减息

争取鲁南农民抗日

剧中分地主粮仓供军需,似乎映射了中共的减租减息运动。在抗战爆发前,鲁南地区的耕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广大的贫雇农仅持有非常少的土地,其中大部分人更是没有土地。鲁南地区的农村封建经济剥削现象相当严重。按照惯例,地主只负责出租土地,其他有关耕种的肥料、种子、畜力等由佃农自己解决。租种土地的收成是对半分,即地主和佃农各分得一半。

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在参与“大生产运动”的军民。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地租只是贫雇农的负担之一,还有其他相关附加经济负担。据记载,这些经济负担主要有:

一、吃分子粮。佃农吃一斗,需要归还二斗或三斗,每年是春借秋还;二、带种地。佃农租种地主十亩地,还须义务给地主种二三亩地,义务种地的收成全归地主所有;

三、拨工。就是佃农必须为地主家无偿服劳役,劳役时间几十天到百余天不等;四、送礼。佃农逢年过节,须给地主家送礼。也可以不送礼,但可能会受到地主家报复惩罚,如撤佃转租。

20世纪40年代,莒县农村斗争恶霸地主大会。来源/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除了地租剥削外,还有民间的高利贷剥削。主要有借钱还钱、借粮还粮、借粮还钱、放工夫账、贷款押地等。这些高利贷,主要特点就是年利息高、借的少还的多,还不上就做工抵债,但往往需要额外做工一半或以上。用土地作抵押的,更是利滚利,还不上账的后果就是土地被没收。关于这些沉重如山的经济负担,当时在鲁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

穷人面前路三条:投河,上吊,坐监牢。

这种敲骨吸髓式的经济剥削,使得鲁南地区广大贫雇农生活苦不堪言,一年四季勤勤恳恳忙忙碌碌,能维持温饱已属不易,破产更是常态,广大农村贫雇农生活在水深火热穷困潦倒之中。

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领导广大农民阶级支持抗战,共产党开始解决农村严重的经济剥削问题,最终发起减租减息运动。减租减息的顺序是:先减租,再减息。

图为贫农大娘在“双减”大会上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来源/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1942年夏,鲁南滨海区开始掀起减租运动。首先是农救会、职工会动员群众里的积极分子,然后是分别召开农民、地主阶层的座谈会,坐下来协商讨论,最后是召开租佃双方评议会,商讨具体的减租数字。

减息则是切实减轻农民借贷负担,主要是两方面:一来是让农民摆脱战前的高利贷剥削,二来则是满足农民的正常借贷需求。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后,就是查减运动。除了减租减息以外,还有一项工作是增资,就是增加雇工工资,提高雇工待遇。

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印制的《三个月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工作总结》。来源/山东复兴红色文化博物馆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文件要求:

“凡未认真实行减租的,必须于今年一律减租;减而不彻底的,必须于今年彻底减租”。

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群众成立抗日自卫团,保卫根据地。图为行进中的临沂民兵队伍。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共山东分局迅速落实部署文件精神,“彻底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立即开展查减运动”。经过减租减息运动和查减运动,鲁南地区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大大调动了农民抗日积极性,这对巩固扩大鲁南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8月至1945年3月,为时8个月的“查减”运动在鲁南取得了重要成果。

此后,鲁南农民踊跃参加中共领导的群团组织,如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等,民兵也发展到4万多人,枪支增加1万多支,出现了不少民兵战斗英模,农村青年也踊跃报名参军抗日,从而也壮大了鲁南地区中共的主力部队,也增强了地方民兵武装力量。到抗战胜利前夕,鲁南地区90%的土地获得了解放。

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纷纷按规定交租交息。来源/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电视剧《生万物》里的抗日情节,折射并浓缩了鲁南农民的抗日斗争史,同时影视化表现又使得这段地区抗日史传播得更加广泛,有助于我们重温抗战记忆,铭记抗战历史。

参考文献:

1.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鲁南革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启峰:《浅谈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意义》,《传承》,2009年第4期;

3.《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临沂日报》,2025年2月23日;

4.王倩:《山东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4年博士学位论文;

5.冷美洁:《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中群众组织的作用及其变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年硕士论文;

6.苑朋欣:《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7.吕迅:《抗战时期山东红枪会问题再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第4期;

8.孙宗一:《抗战时期鲁南巨匪刘桂堂与日寇的勾结与冲突》,《兰台世界》,2010年第19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