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剧《小巷人家》大结局:为人父母,最该看透的4个真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1-21 06:36 5

摘要:近几天,央视热播剧《小巷人家》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自开播以来热度高居不下,豆瓣开出8.1高分。

作者:柳絮(富书作者)

近几天,央视热播剧《小巷人家》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自开播以来热度高居不下,豆瓣开出8.1高分。

剧中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庄家、林家、吴家两代人的生活故事。

故事耐人寻味,不仅勾勒出时代变迁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还揭示了父母最该看透的4个真相,值得大家深思。

超出能力的“孝”,是还不完的“债”

杨绛说:“凡是幸福家庭,夫妻关系好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男人特别聪明,他会把自己的小家放在首位,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欺负他们的老婆和孩子,知道宠老婆,爱孩子。”

细细思量,的确如此。

丈夫作为家里的主心骨,凡事有担当,先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才有精力去成全大家庭。

剧中的庄超英却排错了顺序,他牺牲自己的小家庭,甘之如饴做大家庭的“孝子”,结果闹得家里不得安宁。

庄超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母亲经常念叨供他们兄妹读书不容易,他心里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激和愧疚。

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承担起大家庭的责任,哪怕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他也会咬牙坚持。

他和妻子黄玲结婚的时候,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三分之一补贴给父母,成全自己的“孝道”,而自家开支一直依赖妻子那点微薄的薪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直到老三结婚,黄玲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庄母拿去的钱用来给老三结婚用的。

面对妻子的愤愤不平,庄超英仍执迷不悟,一如既往无条件地以牺牲小家来成全大家庭。

儿子高考前夕,知青小姑子想让儿子住哥哥家,庄父和庄母也想趁机让小儿子的两个孩子也搬过来,他私自答应;

住房条件有限,庄母提出无理要求,让孙女搬去和老人一起住,顺便帮着老人做家务,他也应允。

对于这样的安排,黄玲愤而拒之,庄超英反倒责备起黄玲:“我们一家子都在求你,你有完没完。”

黄玲为了不再让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再让自己委曲求全,提出了离婚,庄超英这才作罢。

孝顺父母无可非议,但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任由父母压榨,那不是孝道,是愚孝。

可生活中,不少子女被传统道德绑架,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力,对自私贪婪的父母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的反抗。

却不知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你填补不了欲望的沟壑,最后只会让自己掉进无底的深渊里。

所以,不管是妻子,还是丈夫,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的帮衬一下大家庭。

如此,才能平衡好小家庭和大家庭的关系。

不懂拒绝的人生,是一场自我为难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自恋型父母”的概念。

指的是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延伸,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中心。

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父母的过度索取只会乱了孩子的方寸,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判断和思考。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变得唯唯诺诺,失去自我。

这种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童年,而且在孩子成年后还会持续产生影响。

剧中的庄超英年少时见多了父母的窘迫,听多了父母的牺牲奉献,对父母总是有求必应,不懂拒绝。

以至于生活中的他成为了典型的“老好人”,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让自己活得疲惫不堪。

庄超英是一名高中老师,刚恢复高考那会儿,他两次参加阅卷,在小巷里名声鹊起。

不少亲朋好友将孩子送他家补课,他很是进退两难。

他本想周日带儿子复习,冲刺省重点中学,可一些孩子周日早早来他家,连睡个安稳觉都成了奢侈。

虽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拒绝的话始终说不出口,怕留下不讲情面的骂名。

结果是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帮别人补习上,让人唏嘘的是,有人甚至没有经他允许带上朋友一起来补习。

他们来家一待就是大半天,自己的两个孩子却没有地方学习,不得已搬凳子到院子中央看书。

自己的休息日一晃就过去了,比上班还累,真是苦不堪言。

让人寒心的是,那么多免费补习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心存感恩来看过他。

庄超英的不懂拒绝,让一家人成为人情世故的牺牲品。

很认同的一句话:“不懂拒绝的人生,是一场自我为难。

你的每一次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只会换来别人的肆无忌惮、得寸进尺。

人性就是这么残酷,它从来都是欺软怕硬、踩低拜高。

往后,别再好脾气惯着谁,也别再无底线地讨好谁,要学会勇敢说“不”,潇洒地活出自我。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起点

作家黄静洁曾说:“用大视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视觉养儿。”

一个家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没有眼界。

剧中吴家的女儿姗姗成绩优异,本有望成为小巷的第二个大学生。

可中考时,父亲偷偷把她的高中志愿改为中专。

在吴家夫妻看来,考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不一定能谋得一份好的职业,还不如早点找个稳定的工作。

结果,姗姗毕业后只能被分配到条件较差、离家远的乡镇学校。

尽管她后来想努力争取调回县城,但终因学历低,没有更多岗位选择未能如愿。

目光短浅的父母,只囿于眼前的利益,结果葬送了孩子美好的未来。

眼界开阔的父母,会从长远利益考虑,然后做出最优解。

庄图南之所以能成为小巷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母亲黄玲功不可没。

黄玲为了小家的安稳,对于公婆一家的压榨忍气吞声,可一旦触及到孩子的利益和未来,她绝不妥协。

她果断拒绝庄家兄妹的孩子住进自己家,宁愿离婚带着孩子,也不会退让半分。

她很清楚庄图南高考考不好,将面临学制和内容的改变;他们住进来后,庄父庄母断会提要求,导致家庭矛盾升级,最终影响图南学习。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人生边界。

父母思维局限,孩子只能被困在狭小的认知里,活成井底的青蛙。

父母有远见,孩子才能跳出井口,仰望高山之巅,俯瞰大海之涌。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剧中的林武峰小时候,家庭条件也很差,懂事的他经常在学校喝凉水吃地瓜,把省下来的助学金寄回家。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些,母亲便让他自己多攒点,留着将来成家用。

大学毕业后,他和初中生宋莹结婚,并没有自己是大学生身份高高在上,反而对妻子呵护有加。

有次,宋莹参选先进生产者,因几票之差落选,心心念念的电视机票落入他人之手。

宋莹郁郁寡欢,为博得妻子开心,他竟用50斤粮票换取电视机票,50斤粮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在林武峰眼里,家人开心是头等大事,其他的不足挂齿。

自幼生活在这样温馨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儿子林栋哲,自然是善解人意的。

在妈妈被取消当年所有考核评分资格时,他及时奉上自己制作的奖状;

爸爸工作调动,一家子搬到异地,虽心有不愿,但能设身处地地为父母考虑。

后来,林栋哲和青梅竹马的筱婷谈恋爱,被问到什么时候与家长坦白,他贴心地说:“我得看筱婷的意思。”

俗话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日常中的耳濡目染。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犹如灯塔,引领着孩子一路前行。

所以,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很认同的一句话:“教育是一场渡人渡己的修行,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教育好自己,是中年人最大的远见。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主动权就握在你手中。要想孩子优秀,首先你必须出色;要想孩子善良,首先你必须慈爱。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孩子最终结果怎样,取决于你站在哪一个层次。

来源:富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