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等这些文化巨匠,我们曾在书本里见识过他们的书生意气与才华横溢。今天在又在《阵地》中,触摸到他们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熬夜看完《阵地》两集新播剧,令人热血沸腾,感慨甚多。
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等这些文化巨匠,我们曾在书本里见识过他们的书生意气与才华横溢。今天在又在《阵地》中,触摸到他们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这就是民族血性与文人良知!
王劲松在《阵地》中饰演的郭沫若
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沉浸在历史与甲骨文的研究中,也有了安稳的家室。得知日军侵华的罪行,他抛弃了这一切,冒着被国民党抓捕的危险,回到了中国。
冯绍峰在《阵地》中饰演的夏衍
夏衍、田汉、巴金等这些文学大家,本可以躲在书斋里,埋头写他们的小说或剧本,过着不错的小日子。国难当头,他们甩开了安逸与尊贵,就像一个规矩的小兵,站在了抗战的第一线。
还有徐悲鸿这样的世界著名画家,他本可以在法国靠卖画过上富豪的生活,也奔赴祖国,用画笔做武器,投身到抗战的硝烟中......
《阵地》海报
《阵地》表现的就是这样一批有良知、有血性的文化人。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以李克农为代表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一起,以笔为枪,以舞台做战场,用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文化形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励人民的抗战热情,共同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
《阵地》中文化人主办的《救亡日报》
剧中用了大量细节,还原了这些文化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战斗的历史事件。
夏衍在行军路上,奋笔书写话剧《一年间》,并指导在全国公演,振奋国人。
《阵地》剧照
茅盾在动荡的日子里完成了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激励流亡青年从悲观中惊醒,奋起抗战。
郭沫若为社长的《救亡日报》因揭露日军焚毁古籍而被查封,他们没有妥协,转移到七星岩的溶洞里秘密复刊,继续揭露日军的罪行。
徐悲鸿创作的抗战画《雄狮觉醒》
徐悲鸿在炮火纷飞之时,带着极大的悲愤与豪情创作了国画《雄狮觉醒》,焕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誓把抗战进行到底。
教育家陶行知在防空洞里开办战时学校,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启迪青少年的心灵。直至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他还冒着生命的危险,转移印刷机和珍贵手稿......
《阵地》剧照
他们就是这样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用“文明不死,抗战不止”的民族骨气,诠释着《阵地》的深刻含义与鲜明主题。
冯绍峰在《阵地》中饰演的夏衍
《阵地》更深一层的含义还在于:今天的文化人也应当明确并坚守自己的“阵地”。
自然,今天与抗战年代截然不同,没有外族侵略所造成的生存危机,也没有一个为民族而献身的战场。
文化人可以独善其身,做好自己的学问,创作自己的作品,为新时代的进步传播正能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人有自己的阵地,也坚守了自己的阵地。
93阅兵军旗方队
但是,在关乎国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文化人的缺席现象不是没有。
面对93阅兵这样空前的大事,有几个文化人发表了感言?在抗战影视剧遭到诋毁时,有几个文化人站出来维护正义呢?
新华社:《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最明显的是,新华社《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一文已经发表10天了,目前仅有两家媒体跟踪报道,发表观感的文化人也不多。
新华社海报
从新华社把“思想殖民”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看,美国在世界上推行的“思想殖民”就是一场“思想文化战争”。
那么,这就是文化人反“思想殖民”的“阵地”,它为文化人提供了发挥优势,为国效力的时机。
但是,很遗憾......
电视剧《阵地》在这个时候播出,恰好对文化人是一个及时的启发与激励。
来源:大树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