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厂牌大战:四大模式形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6 16:33 3

摘要:比如,掌阅此次推出的厂牌模式,就与过往的其他厂牌差异较大,是一种将厂牌和短剧内容题材深度绑定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垂类厂牌模式”。

文 | DataEye

近期,掌阅一口气推出了四大微短剧厂牌,业内关注度、讨论度颇高。

短剧行业“厂牌化”并非新鲜事,目前行业中已经有公司打响了自己的厂牌名号,甚至还有不少跨界企业也在进军短剧后尝试创立自己的厂牌。

但实际上,厂牌和厂牌之间,目标、模式分化较大,或许已经不是同一类“物种”了。

比如,掌阅此次推出的厂牌模式,就与过往的其他厂牌差异较大,是一种将厂牌和短剧内容题材深度绑定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垂类厂牌模式”。

不同的"厂牌化"运营有哪些异同?短剧企业做厂牌,目前都有哪几种模式?今天DataEye短剧观察就来聊聊短剧“厂牌化”。

短剧厂牌化:四大模式形成

根据DataEye短剧观察不完全统计,短剧相关的“厂牌”如上表。

具体按照模式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成熟企业/大明星入局短剧做厂牌,类似子品牌/分品牌。具体又包括厂商跨界,以腾讯十分剧场、YY语音推出的麦絮为例,内容带有明显原行业的标签和特色,希望走出一种具有差异化的“企业特征+微短剧”的特色道路。这类也包括明星“跨界”,如周星驰和抖音合作的“九五二七”、徐峥短剧厂牌(佛山)创作基地,同样带有原品牌/个人IP的特色、风格。

第二种,综合性的精品内容厂牌,典型如听花岛(十月初五)、桃花里(山海)。其内容在题材和选题上有一定的大类偏好(如女频),但并不局限于具体细分垂类,特征是精品大制作,布局综合且多元(包括版权、制作、艺人经纪等)。

第三种,是专一做某一个类题材的垂类厂牌,比如掌阅最近推出的四大垂类厂牌。这类厂牌特征是专注于开发某一个垂类的内容,比如告白剧场就是专注于女性情感、镜渊剧场专注于悬疑,这样对于观众来说,只要听到是该厂牌出品的内容就知道内容的题材和定位。

第四种,是企业自成厂牌,本质是企业的品牌的别称,比如海鱼星空。

可见,“厂牌”这一名词承担的内容逐渐复杂,不同类型和标签的”厂牌“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由于掌阅的“垂类厂牌模式”颇为独特,同时也兼顾了部分其它类型厂牌特点,以下我们就以此为例,详细拆解。

拆解新物种“垂类厂牌模式”利弊

掌阅四大厂牌观察

掌阅此次推出的四大厂牌分别是: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玄尊万象、镜渊剧场。

每个剧场都有着自己主推的细分内容领域,从内容题材层面上为观众进行了简单明确的区分。

告白剧场

告白剧场——该厂牌下内容聚焦在情感领域,深耕精品女频短剧领域。

通过讲述女性故事,以“极致的情感拉扯”作为亮点,向观众呈现甜蜜浪漫的爱情、细腻复杂的都市人际关系。情感,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而爱情,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现在日益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一段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好像逐渐成为了一种奢望……告白剧场的内容就是希望可以为渴望享受情感的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在日渐冷漠世界给观众带来一丝情感的慰藉。

千灯绘世

千灯绘世——一个充满诗意的厂牌名称,聚焦的是古装赛道,主打宫廷权谋题材。

古装题材一直是短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分支,有着数量众多且观看习惯稳定的观众群体。掌阅此次推出的千灯绘世厂牌致力于还原波澜壮阔的古代朝堂图景,让观众跟随剧情“徜徉宫廷之中,搅弄朝堂风云”,满足古装爱好者对权谋博弈、历史氛围感的观赏需求。

玄尊万象

玄尊万象——取“包罗万象”之意,专注于玄幻题材和武侠题材。

掌阅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布局AI大模型在短剧中的应用,希望充分发挥他们在内容版权资源、创作者生态、用户资源等领域的优势,将AI大模型和实际业务场景进行深度融合。

玄幻和武侠类题材是AI技术最直接的使用场景,所以“玄尊万象”厂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AI+IP”融合模式的最佳载体。IP短剧《遮天》便是他们的第一次深度融合尝试,AI技术在该剧的前期角色设定、中期建模、后期渲染等阶段全面介入,并且尝试了真人短剧 AI 技术与实拍画面深度融合,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除《遮天》外,《盗圣》、《戏神》也属于此次玄尊万象厂牌主推的剧集之一,前者是少见的“魔术+闪婚+萌宝”的复合型主题短剧,后者是以傩戏&傩舞为主线非遗主题故事。

镜渊剧场

镜渊剧场——是掌阅挑战高难度创作,专注于悬疑领域的厂牌。

悬疑题材一直是广大创作者“又爱又恨”的题材之一,一方面这个题材有着非常稳定的观众群体,容易出破圈作品;但另一方面,这类题材需要创作者有强大的逻辑思维架构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创作难度极高。尤其是悬疑短剧,需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全部悬念和叙事的构建,更为不易。

因此,市场上的优质悬疑短剧一直是稀缺资源。镜渊剧场是市场上首个专注于悬疑题材的厂牌,致力于打造结构精巧、不断反转的悬疑短剧,为喜爱烧脑剧情的观众带来极致的观剧快感。

目前,镜渊剧场已经推出了一大批悬疑题材短剧,囊括了推理悬疑、年代悬疑、社会悬疑等多种细分题材。如《谎言中的真相》就将目光聚焦家庭之中,表面看似和谐的关系中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最新短剧《双仙赐福》已于9月13日上线抖音,是目前市场上极少的中式民俗+悬疑题材。

综合分析

从以上剧场的简介以及下方的视频中我们不难看出:掌阅对未来自身内容的布局有着非常清晰和明确的定位。从内容上,题材涵盖从古代宫廷到现代都市,从甜蜜爱情到烧脑悬疑,覆盖了爱情、悬疑、玄幻、权谋等一众热门题材。从质量上,无论是氛围感、服化道亦或是演员的表演,都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如何解读“垂类厂牌模式”机会与挑战?

掌阅此次以“厂牌模式”重塑内容生态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其基于对行业趋势、自身资源与用户需求的综合考量后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对其深耕短剧行业的各个层面都有着一定的益处:

1、内容层面:“垂类厂牌模式”有利于打造厂牌的认知度,吸引同类优质创作资源,最终成为平台的高价值品牌资产,形成如“看悬疑短剧就到镜渊剧场”的用户心智。同时,集中呈现同类题材内容,能迅速吸引垂类用户,形成口碑和话题讨论,并最终凭借精品内容达到“破圈”从而吸引更多受众。

2、用户层面:厂牌模式,特别是掌阅的这种“垂类厂牌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内容指引,降低了观众“淘剧”的成本,可以精准高效地吸引垂类用户。与此同时,再通过厂牌持续输出对应精品内容,一方面有效满足特定用户群体对特定内容的深度需求,另一方面让观众形成稳定的观剧预期,最终让用户与平台产生情感连接和粘性,最大程度减少观众因为单剧结束而流失的风险。

3、商业层面:厂牌模式可以更精准地瞄准特定圈层用户进行定向营销和内容开发,包括但不限于多剧共同招商、内容垂类营销、IP系列化开发(如《遮天》系列)等,为平台带来更多元化的商业想象。同时,持续创作同类题材内容,有助于形成影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流程,稳定创作流程和制作标准,降低单剧试错风险和制作成本,保证内容持续稳定地输出。

不过,虽然“厂牌模式”表现出了良好的前景,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需要攻克。

首先,内容同质化与用户审美疲劳是垂类厂牌最需要防范的风险。假如厂牌下的作品题材、风格或叙事手法趋于雷同,容易使用户产生审美疲态,增加流失风险最终导致口碑崩坏。

其次,厂牌化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会推高观众对于内容的心理预期——一旦后续作品未能达到甚至超越前期确立的品质水准,很可能会引发口碑反噬,不仅损害厂牌形象,甚至可能波及出品方的整体信誉。

再者,保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同样是一项艰巨挑战。剧场的热度和美誉度需依靠稳定且高质量的内容来维持。影视创作本身存在诸多变数,内容质量的波动、审核政策变化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等,都可能在垂类粉丝的放大之下对辛苦积累的厂牌口碑造成毁灭性影响。

最后,虽然现在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但行业内的优质编剧、导演、制作团队等核心创作资源始终供不应求,如何与其他平台和厂牌争夺“核心资源”,并在批量生产的节奏中持续维持单剧的高质量与高水准,同样是厂牌化之路必须面对的实际难题。

“垂类厂牌模式”,有哪些特征?

掌阅希望实现的,是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精品厂牌”。通过确立“好故事、好演员、好制作”三大核心标准,从创作源头把控短剧品质。

1、基于小说IP创作好故事

掌阅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IP储备,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内容的需求调整内容方向。真正的好故事是能满足用户底层情绪诉求的,从而让用户深度代入的剧情,最终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2、布局延伸至演员经纪

相对掌阅对于故事和制作的掌控力来说,演员的把控力较弱是他们的短板。为了让自身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有更强的把控力,掌阅也面向中戏/北影学子、潜力演员/达人及表演与短剧的爱好者启动了短剧演员招募。希望可以借此挖掘更多的潜力新人,为短剧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助力演员开启演艺新路径。

3、精品制作已达行业TOP级:

除了故事与演员外,优秀的制作对剧的质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掌阅通过专业的制作团队、精良的服化道和细腻的镜头语言的共同加持,为短剧赋予更强的视觉质感与更高的叙事水准,通过提升作品的细节而彰显品质,保证用户可以享受到沉浸的观看体验。

可见,“垂类厂牌模式”,一方面布局垂类、细分赛道针对性推出厂牌;另一方面,又兼顾了精品制作、多元布局等特征——是一种更综合的形态。

短剧“厂牌化”背后,是短剧工业化、精细化提效

目前,业界、媒体似乎普遍解读短剧厂牌化,是偏品牌营销(甚至可以说,就是基于经典的“定位理论”)层面的。

在DataEye短剧观察来看,品牌营销当然是短剧厂牌化的一大策略、逻辑。

但更深层的,其实是一家企业的制度管理,以及背后的微短剧“工业化”升级,在厂牌上的反映。

怎么说?

微短剧企业推出 “厂牌” 战略,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重要标志。这种精耕细作,并非 “经验驱动” 的那种“手工业”、“小农经济”,而是旨在提升效率的工业生产模式——换而言之,是将内容创作从 “经验驱动” 升级为 精细化的“数据 + 流程驱动”,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品质标准化的平衡。

厂牌,带来专注——不论是专注于精品内容,还是专注于垂类题材,亦或是专注于某些小说IP,或是大厂下设的子公司,都是专注。企业内高层的策略,基层员工的经验,乃至整体的KPI制定,都是细分的、独特的、适配于专注的那个赛道的。不能小看这一点,毕竟适配男频的策略、经验、KPI等等,天然不适配女频,同理,适配A题材/A赛道的策略、经验、KPI,放在B题材/B赛道就会不适配。

专注,又带来精细化、专业化、针对性、流程化、数据化、量化等等。具体举例来说,微短剧生产过程中,方方面面都会带来变化。

比如,题材评估的量化体系构建。头部厂牌通过建立爆款预测模型降低内容风险。

又如,动态内容优化。行业诞生的 “边拍边投” 模式,拍出素材马上剪,马上投,实时采集用户反馈调整剧情走向。刚拍的剧集片段上线后,根据弹幕数据临时增加剧情支线。在这样的一个环节中,如果不是专注于某个题材/品类/赛道/细分领域,可能难以产生提升效率的效果。

再如,目前行业兴起的置景标准化:某厂牌搭建都市言情穿越类的标准化场景库,单剧置景周期能压缩 50%。由于该厂牌专注于这类细分的剧,这些场景库,可以持续复用。

归根结底,短剧厂牌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本质是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可复制的文创工业产品,通过数据建模、流程标准化、技术赋能和人才生态构建,实现 “规模化精品” 的生产目标。头部厂牌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制作效率与商业回报,更能通过品质把控与品牌沉淀,推动行业从 “流量内卷” 转向 “价值竞速”。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