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窑内光线昏暗,仅靠一盏油灯照明。灶台旁堆着干枯的玉米秸,窗棂糊着泛黄的麻纸,穿堂风从缝隙钻入,掀起纸页簌簌作响。里屋传来产妇李氏压抑的痛呼声,断断续续,伴着接生婆的安抚声。
场景一:王家土窑-内-夜
【时间】1963年春,深夜
【环境】土窑内光线昏暗,仅靠一盏油灯照明。灶台旁堆着干枯的玉米秸,窗棂糊着泛黄的麻纸,穿堂风从缝隙钻入,掀起纸页簌簌作响。里屋传来产妇李氏压抑的痛呼声,断断续续,伴着接生婆的安抚声。
【人物】
- 王环宇(30岁,平安村村长,身材魁梧,面容黧黑,粗布褂子打补丁,双手冻得通红)
- 接生婆(50岁左右,穿着沾泥点的棉裤,扎着蓝布头巾,语气干练)
- 李氏(28岁,王环宇妻子,虚弱地躺在土炕上,脸色苍白)
(王环宇在灶台边来回踱步,双手反复搓着,时不时朝里屋方向张望。他拿起灶台上的铁壶,想往锅里添水,手却抖了一下,水洒在灶台上,溅起细小的火星。)
王环宇(低声自语,声音发紧):咋还没动静呢……她娘身子弱,可别出啥岔子。
(里屋突然传来一声细弱却清晰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夜的寂静。王环宇猛地顿住脚步,手里的铁壶“哐当”一声砸在灶台上,他顾不上捡,快步朝里屋门口凑。)
接生婆(掀开门帘,脸上堆着笑,朝王环宇扬声):环宇!生了!是个丫头!你家添了个娇闺女,瞧这嗓门亮的,将来准是个利索人!
(王环宇凑到门口,油灯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他咧开嘴想笑,眼角的皱纹却先挤在一起,双手下意识地在衣角上蹭了蹭,又往灶膛里添了把玉米秸,火光“噼啪”蹿高,把他褂子上的补丁照得格外显眼。)
王环宇(声音发颤,朝里屋喊):她娘……咋样了?
李氏(虚弱的声音从里屋传出,带着哭腔):环宇……你进来,看看咱闺女。
(王环宇轻手轻脚走进里屋,土炕上,李氏怀里裹着个小小的襁褓,婴儿的哭声还在断断续续。他蹲在炕沿边,不敢伸手碰,只盯着襁褓里那团肉,喉结不停滚动。)
李氏(摸了摸女儿绒绒的胎发,眼泪掉在襁褓上):环宇,这光景紧巴的年头,咱给她取个啥名好?别委屈了孩子。
(王环宇抬头望向窗外,风卷着沙粒打在窑壁上,发出“沙沙”声。他想起开春时,姑射山脚下漫山遍野冒头的野花,黄的、紫的,顶着霜雪也能开得热闹。)
王环宇(声音轻轻的,却很坚定):就叫小花吧。野地里的花儿,泼实,咋都能活。
(李氏看着王环宇,眼泪又掉了下来,却慢慢露出了笑。油灯的光落在两人和婴儿身上,把小小的土窑烘得暖了几分。)
场景二:王家土窑-外-晨
【时间】小花满月当天,清晨
【环境】天刚蒙蒙亮,姑射山的影子被初升的太阳拉得很长,洒在平安村的黄土坡上。王家土窑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院子里的老梨树枝桠光秃秃的,却透着几分生机。远处传来村民的咳嗽声和鸡叫声。
【人物】
- 王环宇
- 李氏
- 张大爷(60岁,平安村老人,背微驼,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扛着一捆韭菜)
- 二婶子(40岁左右,梳着发髻,挎着竹篮,盖着蓝布帕子)
(王环宇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却系得整整齐齐。他从怀里掏出一叠工分票,数了数,揣进兜里,又检查了一遍灶台上温着的红薯,才转身往院外走。)
李氏(从里屋探出头,叮嘱道):路上慢点,供销社人多,别跟人挤。
王环宇(回头笑了笑):知道了,我换完鞭炮就回来,你在家看好小花。
(王环宇刚走出院门,就撞见扛着韭菜的张大爷。韭菜上还挂着露水,滴在黄土路上,留下小小的湿痕。)
张大爷(把韭菜往王环宇怀里塞,嗓门洪亮):环宇!小花满月,大爷也没啥好东西,这刚割的韭菜,中午给娃娘包饺子!
王环宇(赶紧接住韭菜,推辞道):张大爷,您这韭菜多金贵,留着给娃们吃呗!
张大爷(摆手,佯怒道):咋?嫌大爷的韭菜不好?小花是咱村的大喜事,我这当长辈的,总得表表心意!
(两人正说着,二婶子挎着竹篮走过来,蓝布帕子下露出六个咸鸡蛋的轮廓。)
二婶子(笑着凑过来):环宇,这是自家腌的咸鸡蛋,给小花娘补补身子。你当村长这几个月,把水渠修通了,今年准能多打粮,咱都得谢你!
王环宇(眼眶发热,把韭菜和鸡蛋往院里挪):您俩快进屋坐,灶上温着红薯,先垫垫肚子。
(张大爷和二婶子跟着王环宇进了院,里屋传来小花咿呀的声音,李氏赶紧迎出来,把两人往屋里让。太阳慢慢爬高,把院子里的黄土晒得暖烘烘的。)
场景三:王家土院-内-日
【时间】小花满月当天,上午
【环境】王家土院挤满了人,三十多户村民几乎都来了。男人们聚在院角,卷着旱烟聊天,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女人们钻进里屋,围着炕上的小花;临时搭起的灶台旁,几个巧媳妇正忙着准备午饭,菜籽油倒进铁锅,“滋啦”一声腾起白烟,葱花香味飘满整个院子。
【人物】
- 王环宇
- 李氏
- 张大爷
- 二婶子
- 狗剩(20岁,村里后生,腼腆,攥着一把山枣)
- 巧媳妇甲(30岁,系着围裙,掌勺炒土豆丝)
- 巧媳妇乙(28岁,帮着切菜,笑着聊天)
- 村民若干(男女老少,热闹非凡)
(狗剩红着脸,攥着一把红通通的山枣,往炕桌上放。他不敢看李氏,放下山枣就想往外走,却被二婶子拉住。)
二婶子(笑着打趣):狗剩,咋这腼腆?小花可是你侄女,多看两眼咋了?
狗剩(耳朵通红,挠着头):二婶子,我……我去帮环宇哥劈柴。
(狗剩说完,慌慌张张跑出里屋,正好撞见端着白酒的王环宇。王环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没说话。)
里屋(女人们围着小花,啧啧赞叹)
巧媳妇甲(指着小花的手):你瞧这小手,跟藕节似的,白白嫩嫩的,将来准能绣花!
巧媳妇乙(逗着小花):小花,跟婶子笑一个?将来给咱村当女先生,教娃们识字!
(小花像是听懂了,忽然咧开没牙的嘴,吐了个泡泡。女人们顿时笑成一团,笑声撞在窑壁上,又弹回来,裹着面香飘出里屋。)
院角(男人们蹲在地上,卷着旱烟聊天)
张大爷(抽了口旱烟,朝王环宇喊):环宇!你当村长这几个月,把咱村的水渠修通了,今年麦子准能丰收!小花这丫头,就是咱村的福星!
村民甲(跟着起哄):对!将来让小花考大学,给咱平安村争光!
王环宇(端着搪瓷缸子,挨桌敬酒,酒液洒在桌布上,洇出深色圆斑):多谢大伙惦记,今天咱不聊别的,就吃好喝好,庆祝小花满月!
(灶台旁,巧媳妇甲正炒着鸡蛋,黄澄澄的鸡蛋在锅里翻着,像撒了一地碎太阳。巧媳妇乙把炖好的鸡肉端上桌,汤里飘着金黄的油花,引得旁边的孩子直咽口水。)
巧媳妇乙(朝孩子们喊):别急!等环宇叔放了鞭炮,咱就开饭!
孩子们(齐声应和):好!放鞭炮!
(王环宇听见孩子们的声音,抬头看了看日头,已经爬到头顶。他放下搪瓷缸子,从屋里抱出两挂红色的鞭炮,走到院中的老梨树下。)
场景四:王家土院-内-正午
【时间】小花满月当天,正午
【环境】太阳高悬,阳光洒在黄土坡上,把土院晒得暖洋洋的。老梨树上挂着两挂鞭炮,村民们围着院子站成一圈,孩子们挤在最前面,眼里满是期待。里屋的窗户开着,能看见李氏抱着小花,朝院里张望。
【人物】
- 王环宇
- 李氏
- 张大爷
- 二婶子
- 狗剩
- 巧媳妇甲
- 巧媳妇乙
- 村民若干
- 孩子们(四五个,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兴奋地等着放鞭炮)
(王环宇从兜里掏出火柴,划了一根,火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亮。他小心翼翼地凑到鞭炮引线上,引线“嘶嘶”冒起火星,他赶紧往后退。)
(“噼里啪啦!”鞭炮炸开,红色的纸屑像蝴蝶似的飘下来,落在人们的头上、肩上。孩子们追着纸屑跑,笑声比鞭炮还响,有的孩子捡起地上的纸屑,揣进兜里当宝贝。)
(鞭炮声停了,王环宇朝大伙喊):开饭喽!
(村民们纷纷落座,桌子是从各家凑来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拼在一起却很整齐。板凳不够,男人们就蹲在地上,端着粗瓷大碗,呼噜呼噜喝着玉米糊糊。)
(张大爷夹起一块鸡肉,小心翼翼剔掉骨头,往身边的小孙子嘴里塞。小孙子嚼着鸡肉,含糊地说“爷爷,好吃”,引得张大爷哈哈大笑。)
村民乙(蹲在墙角,端着碗,和邻居算收成):今年水渠通了,我家那二亩地,至少能多收两袋麦子!
村民丙(点头附和):都多亏了环宇,要不是他带头修水渠,咱还得靠天吃饭!
(平时最节省的刘老太太,舀了一勺红糖,拌在玉米糊糊里,慢慢咂摸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王环宇站在院门口,看着满院的热闹。风从姑射山吹过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他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半盒烟,是早上村民硬塞给他的。他抽出一根,却没点燃,只是夹在指间,望向远处的姑射山。)
(山上的积雪还没化尽,像给山尖戴了顶白帽子,但山脚下的坡地已经泛出淡淡的绿,野草和麦苗正使劲往外钻。)
张大爷(朝王环宇喊):环宇!愣着啥?快来喝一杯!
(王环宇回过神,笑着应了一声,转身往院里走。阳光落在他背上,暖烘烘的。他路过里屋窗口,看见李氏抱着小花,朝他笑。小花的眼睛睁着,亮晶晶的,正看着他。)
王环宇(朝小花挥了挥手,心里想着):日子就像这春天的地,只要肯下力气刨,总能长出些啥来。小花这野地里的花儿,总有一天能在这黄土坡上,开出自己的颜色。
(里屋的炕上,小花看了王环宇一会儿,慢慢闭上眼,睡着了,小嘴巴微微张着,像是在做香甜的梦。李氏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她的脸颊,抬头望向窗外。院子里的笑声、说话声顺着风飘进来,裹着满屋子的暖意,在她心里慢慢漾开。)
(镜头慢慢拉远,王家土院的热闹渐渐融入平安村的黄土坡,远处的姑射山在阳光下静静矗立,春风拂过,坡地上的小草晃了晃,像是在回应这满院的生机。)
场景五:王家土窑-内-夜
【时间】小花满月当天,深夜
【环境】土窑内,油灯还亮着,光线柔和。村民们都已经散去,院子里只剩下满地的红色纸屑。灶台上还放着没洗的碗碟,空气中残留着饭菜的香味。李氏躺在土炕上,怀里抱着小花,小花睡得很沉,呼吸均匀。
【人物】
- 王环宇
- 李氏
- 小花(婴儿,熟睡中)
(王环宇正在收拾院子,他把地上的纸屑扫在一起,装进竹筐,又把凑来的桌子、板凳搬到院角,等着明天村民来取。他拍了拍身上的土,走进土窑,看见李氏正看着小花发呆。)
王环宇(走过去,坐在炕沿边,声音轻柔):累了吧?今天忙了一天。
李氏(摇了摇头,抬头看着王环宇,眼里满是笑意):不累,今天高兴。你看小花,睡得多香。
(王环宇俯身,轻轻摸了摸小花的额头,小花动了动,小嘴撇了撇,又继续睡。)
王环宇(叹了口气,却带着笑):今天大伙来,我心里挺暖的。以前总觉得日子苦,可看着小花,看着大伙这么帮衬,就觉得有奔头。
李氏(握住王环宇的手,他的手粗糙,却很温暖):嗯,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小花是个有福的孩子,咱好好把她养大,让她读书识字,走出这黄土坡。
王环宇(点头,眼神坚定):一定。我明天就去大队部问问,今年村里的学堂还招不招学生,将来小花到了年纪,第一个送她去读书。
(李氏靠在王环宇肩上,两人一起看着熟睡的小花。油灯的光慢慢暗下来,土窑里静悄悄的,只有小花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来源:旅行家阿弗丽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