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唯 一被“丢”到乡下多年的儿子,整整八年不与家人联系。不是因为他心硬,而是背后藏着一场家庭关系的巨大裂痕。
谁能想到,江家五个孩子里,最委屈的竟然是老四江卫民?
那个唯 一被“丢”到乡下多年的儿子,整整八年不与家人联系。不是因为他心硬,而是背后藏着一场家庭关系的巨大裂痕。
原著小说里,江卫民的下乡根本不是什么“主动选择”,而是被 迫让路的结果。
当年,他原本有个去南京语言学校上学的宝贵名额,却被母亲安杰让给了烈士遗孤许萌萌。
只因为许萌萌的母亲梅莉亚跪在安杰面前痛哭哀求,安杰心软了,江卫梦的前途就这样被轻易让了出去。
更扎心的是,临行前,梅莉亚送他一块英格纳手表作为补偿,江卫民却在船上愤怒地将表扔进大海——那不是礼物,是他被牺牲的象征。
江卫民为什么八年不联系家人?
真正的原因,是情感上的孤立与失望。
从小到大,他始终是江家最被忽视的孩子:哥哥姐姐们穿军装、上大学,他却连一块桃酥都要看脸色;
父亲江德福能帮亲戚家的孩子安排工作,却对自己亲儿子的前途无 能为力。
下乡后,他白天种地、晚上睡草房,汗水混着泥土的日子成了常态。他想家,却更怕听到家人“再忍耐一下”的敷衍。
直到遇到妻子许红,他才在异乡找到一丝温暖,可这份温暖也成了他扎根农村的枷锁——毕竟,回到城里,许红可能像白红梅一样被安杰嫌弃。
江卫民的故事,撕开了多子女家庭最隐秘的伤痛:父母的爱,从来不是均等的。
安杰和江德福可以为了“人情”牺牲儿子的前途,却忘了问一句“你愿不愿意”。
直到晚年,他们才意识到对江卫民的亏欠,忙着帮他开茶馆、安排生活,但那些错过的时光与情感,早已无法弥补。
如今再看《父母爱情》,江卫民的存在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的沉默与牺牲。
或许,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江卫民”:不被重视,却承载着最多的无奈。
但愿这样的故事,能让我们学会更公平地去爱,更认真地倾听——因为亲情从来不是施舍,而是彼此看见。
来源:在森林搭建鸟巢的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