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天,我刷了大半年的电视剧,结果发现好看的剧越来越难找了。以前觉得追古偶剧能解压,今年却发现《献鱼》《与晋长安》这些大IP剧集连及格分都没到,豆瓣评分连6分都够不着。更别说像去年《墨雨云间》那样的播放量神话了——人家去年播了25亿次,今年暑期档冠军《
2025年夏天,我刷了大半年的电视剧,结果发现好看的剧越来越难找了。以前觉得追古偶剧能解压,今年却发现《献鱼》《与晋长安》这些大IP剧集连及格分都没到,豆瓣评分连6分都够不着。更别说像去年《墨雨云间》那样的播放量神话了——人家去年播了25亿次,今年暑期档冠军《藏海传》才13亿多,直接砍了一半还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最近发了份文件,叫“广电21条”,说要让影视行业别再围着明星转,得把剧本当回事儿。这政策一出,好多人都觉得是时候了。以前拍剧都信奉“大IP+流量明星”,结果钱全让明星拿走了,剩下的钱做特效、写剧本都不够。导演和编剧想改个剧本,还得看明星脸色,有时候连剧本逻辑都能因为明星档期乱套。
就拿古偶剧来说,现在连男女主身份都要跟着流量走。本来是大女主戏,硬改成大男主凑明星,或者把男频小说改成女频版,就为了找当红小花。这种乱改之下,剧情别扭得要命。比如最近那部《与晋长安》,讲个江湖恩怨,愣是加了满屏的虐恋桥段,看完就像在看两个机器人谈恋爱,啥逻辑都没有。难怪观众说现在的剧是“流量明星+废柴剧本”。
更搞笑的是,这些流量明星粉丝还天天在微博撕番位,搞得评论区全是骂战。观众看了烦,平台也头疼,反正就是没人认真看剧情。结果呢?钱没少花,口碑还崩了。反倒是《以法之名》这种没明星主打的现实题材,靠故事本身火了,播完那阵子全家一起看,亲戚群里还在讨论剧情,这才是真正的爆款。
日本那边早把剧本当核心了。有个编剧叫笨蛋节奏,写过《重启人生》和《热点》。他啥都不按套路来,拍外星人进小镇的故事能拍出人情味儿,拍轮回转世不搞爽剧套路,反而让观众哭成狗。另一个日本编剧坂元裕二,光是写夫妻吵架吃饭的场景就能让观众记住十年,他说“人物性格在碗筷碰撞声里就能看出来”。这不就说明好剧本才是王道吗?
现在政策松绑了,说以后不用按集数、时长这些规矩拍了,给创作留空间。可要真让编剧说话算数,还得过好几关。比如以前小编剧根本没机会,现在网剧、短剧倒是给了新人试错的机会。但问题是,平台敢不敢放权?观众认不认可这种改变?就像《以法之名》没明星也能火,但下一部呢?要是又有剧组抄旧路子,观众会不会又回头追流量明星?
我刷短视频时看到有人说,现在年轻人追剧越来越挑剔,不想看傻白甜人设和强行撒糖了。《凡人修仙传》《扫毒风暴》这种老老实实讲故事的剧评分高,证明观众真想要的是内容。不过也有人担心,编剧说了算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垄断?比如老编剧垄断资源,新人照样没机会。这可能得靠政策长期规范,不能光靠一纸文件。
其实看这波转型,最明显的变化是演员片酬开始降了。以前一个顶流片酬占制作费一半,现在听说有的剧组砍到了十分之一。钱省下来了,可能用在剧本打磨上,比如多请几个编剧反复改稿,或者给新人机会试错。但观众会不会因为没熟脸就不看?这得看新剧能不能真拍出点意思来。
现在街边小卖部大叔都说古装剧不好看了,转头问有没有《以法之名》的正版资源。说明观众口味真在变。要是编剧们真能像坂元裕二那样,把吃个饭、放个烟花这种小事写得让人感动,那以后看剧就不用只盯着明星了。不过这得靠时间,毕竟从“流量中心”到“剧本中心”,不是发个文件就能立马改过来的。
最近听朋友说他表弟在拍网剧,因为没大明星,但剧本好,反而投资人都来谈续集。这种案例多了,说不定真能带个头。反正我是开始关注编剧名字了,以前光看哪个明星参演,现在倒想看看谁写的剧本。毕竟看完了剧,明星还能靠别的作品红,但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到底记不记得住这部剧。
来源:想喝小芋圆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