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剧情有违常识,是别样抗战神剧!革命历史剧能否更严谨?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9 02:28 1

摘要:说实话,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打造的抗战剧,《归队》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感情描写很细腻,很能感染观众。但是,其中部分重要情节有违背常识之嫌。

(网络下载,侵删。下同。)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评论分享转发。枫林时评陪您畅游有趣的时事长河。】

什么叫常识?就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白天出太阳晚上来月亮,人有生老病死……

什么叫违背常识?好比说夏天严寒冬天酷暑,火车开到天上去,地主比农民还喜欢闹革命,物质匮乏还能随意写信……

这个夏天,有几部革命历史剧很火。其中,尤以《浴血荣光》《归队》和《生万物》三部为最。

说实话,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打造的抗战剧,《归队》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感情描写很细腻,很能感染观众。但是,其中部分重要情节有违背常识之嫌。

第一,抗联战士冬天能回家休整吗?

剧中,老山东鲁长山率领一排抗联战士在一次战斗后,牺牲惨重,全排只剩下6名战士。在饥饿、严寒、敌人围追堵截的危急时刻,鲁排长命令战士们回家休整,待春暖花开时节,再到松林镇集合、归队。

在这种情况下,几位战士历经磨难,先后有鲁长山、老汤、小贵回到家里;云虎、福庆在松林镇开了一家“云虎山货铺”;花儿呢,在母亲被杀后,被迫上了葱山土匪营地。

每位战士回家途中的经历都不同,但是都非常曲折离奇,演员表演也相当逼真,很用情,很有感染力。

问题是,抗联战士能回家过冬吗?能回家休整吗?

“9•18”事变后,1934年开始,日寇为镇压抗日武装,在中国东北实施所谓“人圈”政策(即“集团部落”),强制毁坏自然村庄,将民众迁入指定“部落”‌。其核心手段为强制迁移、三光政策及集中营管理,反抗者惨遭酷刑或集体屠杀‌。据记载,到1939年,日寇在东北一共搞了13451个“人圈”,把500多万中国人强行关在里面。

而《归队》中,6位战士,除了花儿的母亲住在“人圈”,其他5位战士的家均不在“人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难道这5位家庭都不在抗日游击活跃区域?他们可以自由出入?日本鬼子和伪警察难道还视而不见?此其一。

其二,抗联战士冬天回家休整,政策允许吗?这对他们自己有没有危险?对他们的家人有没有危险?难道村里就没有汉奸举报?

其三,东北地区冬季通常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持续约5-6个月。抗日虽然是自愿行为,但是,经过半年在家休整期,试问战斗力如何保障?休整期结束后,还会有多少战士能按时“归队”?

第二,归队途中能拉出近百人的队伍?

我们都知道,抗战时期,中共擅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起来,共同抗日。抗联队伍里成份复杂,既有原东北军,也有原私人武装,还有原“土匪”,当然更多的是共产党组织的抗日义勇军。

《归队》中就有这方面的剧情。花儿策动“葱山小白马”的队伍,约有三四十人;小贵家丁,约有二十人;老驴子三兄弟拉了多少人,不详;原东北军旅长柳八爷的旧部有多少人,不详。总之,经过整合,鲁排长的队伍约有百把号人。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又有多大呢?用数学语言来说,概率为多少?

更何况,当时抗联还面临着生存危机呢?鲁排长原本有18位战士,一次战斗就牺牲了12位,可见其艰难程度!

1936年,抗联在鼎盛时期拥有11个军,总兵力约3万人。到1940年,抗联被迫退入苏联整编时,剩余约1000-1300人。1945年抗战结束时‌,幸存者约700人。

从抗联战士人数的变化,就可以窥见抗联生存之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能“轻轻松松”拉到一支百把人的队伍,谈何容易?

第三,松林镇老百姓识字率真有那么高吗?

《归队 》中,松林镇和元宝镇百姓生活条件很不错,除了少数几个乞讨者。特别是松林镇!

日寇侵略下的松林镇房屋错落有致,街道整洁,人们衣着整齐,生活似乎无忧:不是喝酒,就是听戏。

剧中有一个特写镜头: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牺牲,日寇飞机抛下宣传单。只见街道上,行人纷纷捡起花花绿绿的宣传单,仔细阅读,有大爷,有大妈,有男人,也有女人。

宣传单的内容,有杨靖宇将军被害的图片,也有文字。常识告诉我们,该宣传单当然会以文字为主。松林镇的人们,拿着宣传单仔细端详,不能说没有以看图片为主的人,但是“演员”神态告诉我们,他们就是在阅读。难道松林镇的人们都能识字?

数据表明,1930年代,全国平均识字率约15%,而女性几乎为零。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作品,《归队》的编导、表演、拍摄、审查都应该是最慎重的,最严谨的。

以上情节表明,我们做得还不够仔细,还有不少比较明显的漏洞。拍摄一部革命历史剧,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时期,必须慎重再慎重,来不得一丝马马虎虎。任何马虎,任何漏洞,都是对革命先烈的不敬,也是对中国革命的抹黑。

(此外,关于《浴血荣光》,请见8月20日的拙作《吹毛求疵?革命历史正剧就得正,不正还叫什么革命历史正剧呢?》)

(资料来源于网络。)

(枫林时评·武汉东湖)

2025.09.08

来源:枫林春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