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正在崛起的微短剧创作之都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8 09:46 1

摘要:9月3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畔的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内一片忙碌。在一个“豪宅”片场,“霸总”演员对着反光板整理领结,化妆师在一旁为其整理发型;隔壁“医院场景”里,群众演员穿着白大褂穿梭其中……这座一期占地50亩的园区,此刻正同时运转多个微短剧剧组。

9月3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畔的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内一片忙碌。在一个“豪宅”片场,“霸总”演员对着反光板整理领结,化妆师在一旁为其整理发型;隔壁“医院场景”里,群众演员穿着白大褂穿梭其中……这座一期占地50亩的园区,此刻正同时运转多个微短剧剧组。

“现在观众对微短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运营总经理赵建亭透露,如今,一个微短剧剧组规模一般为40人至50人,相较以前分工更细,在服化道细节、镜头语言处理等各方面也更为专业,“我们园区提供从剧本孵化到后期制作的一站式服务,就是为了让剧组能沉下心做精品。”

郑州,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凭借区位交通便利、创作人才聚集等诸多优势,在微短剧领域异军突起,发展成为全国微短剧创排重镇。近年来,郑州市更是以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3月以来,郑州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2025年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登封市、二七区、金水区、高新区已出台微短剧扶持政策,其他各开发区、区县(市)也在谋划出台扶持政策。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发展目标,还从剧本孵化、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最高奖励可达30万元。

目前,郑州已建成15家专业拍摄基地,如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新郑木马影视基地等,形成了覆盖全题材、全链条的产业布局。这些基地各具特色,取景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拍摄基地的不断完善,郑州微短剧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目前,郑州已集聚微短剧制作企业820多家,从业人员规模3万余人,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振说:“郑州既有类似一线城市的城景,又有远低于一线城市的制作成本,这对微短剧行业来说是‘黄金组合’。”经测算,金水区微短剧制作综合成本较一线城市低30%至40%,单部100集微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元至8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至3个月至6个月,兼具高性价比与高盈利潜力。

短剧的兴起不仅为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为郑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内,时常能看到游客打卡留念的身影。节假日期间,这里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影视魅力。

与此同时,金水区凤凰城微短剧产业生态基地通过“剧商”模式,首创“微短剧+商业”生态,将剧情植入产品,实现了“内容—流量—电商”的闭环。这种商业模式不仅为商家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销量,更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购物体验,进一步丰富了文旅融合的内涵。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郑州有20部重点微短剧和31部普通微短剧通过省广电以上部门备案审核,有2650余部通过网络视听平台备案。同时,1月至7月,郑州市微短剧企业增长90%左右,处于高速增长期。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彰显了郑州在微短剧领域的强劲实力,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产业的不断壮大,郑州将借助微短剧这一新兴业态在网络视听行业站稳脚跟、走得更远。”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郑州将继续在微短剧精品创作、壮大产业规模、鼓励短剧“出海”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微短剧创作之都。(本报记者 张莹莹 通讯员 许华波)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