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摆地摊2》:无逻辑调味,何来“爽味”大餐?|微剧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8 08:59 2

摘要: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派生万物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

[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派生万物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

传统影视行业常陷“续作难拍”的困境,但微短剧却凭借快节奏、强互动和高粘性用户,让“剧二代”甚至“剧N代”成为流量新常态。本篇为“微剧评·续引力”系列之五,解读爆剧续集背后的成功逻辑与潜在挑战。

平台方番茄/主演刘晨宇、张如意、麻雨柯/集数100

继《让你摆地摊,没让你城管局门口摆》之后,续作《让你摆地摊2,地摊食神》再度将“系统+创业”的网文设定搬上屏幕。该剧讲述一名中年失业男人在“厨神系统”加持下,通过摆摊卖炒饭创业逆袭的故事。然而与许多打着“系统金手指”幌子的作品一样,该剧在影像化过程中逐渐迷失于夸张叙事,最终成为一场脱离现实的自嗨式叙事。

原著小说虽同属“系统文”范畴,却并没有放弃对美食本身的描写。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刻画主角厨艺的精进与食物的色香味,一定程度上合理化了系统设定下离谱的主角光环,弥补了“系统加持”带来的机械。然而剧版几乎完全舍弃了这一核心——几乎没有精湛的厨艺制作过程与美食应有的视觉诱惑,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捧着一盒平平无奇的盒饭,吃一口后露出浮夸表情,道出虚假的赞叹,进一步冲淡了本应居于核心的美食主题与行业叙事,导致本该扎实的职场奋斗线沦为悬浮背景。

更令人咋舌的是剧中屡屡出现违背常识的情节。例如男主获得“江东厨神”称号后,突发奇想要去马拉松能量供给点卖炒饭;比赛开始后,所有志愿者看到有“厨神”的炒饭在售,都停止为运动员进行服务与供给,争先恐后地来吃炒饭;参与马拉松的运动员途径他的摊位时也全部被吸引,掏钱购买;连前来查看异常的工作人员也向蹲在地上的志愿者和运动员讨要吃剩的炒饭,致使比赛不得不终止……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体育精神与志愿者服务常识的漠视,更是对叙事逻辑的彻底放弃。炒饭本身并不适合作马拉松补给,剧情为了制造“万人追捧”的场面,强行推动剧情,暴露其一味追求爽感、忽视基本现实的创作缺陷。

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与逻辑缺失。为刻意凸显男主“厨神”光环,对手角色常被设置为行为怪诞、智商下线的“工具人”——诸如蛋炒饭不放鸡蛋,一份餐叫价200万的设定频现。台词设计也充斥着诸如“果然这个世界上做饭最好吃的还得是男人”这类充满刻板印象的观点,不仅使得人物互动丧失真实感,更强化了某种狭隘的性别本质主义观念。女性角色大多被限制在“慕强”与“依附”的叙事框架中,反映出作品创作在性别观念上的陈旧意识。

《让你摆地摊2》所暴露的问题,折射出短剧行业部分作品在流量为王的驱动下逐步滑向“重套路、轻内容“的怪圈。“系统”本可以成为现代寓言式的设定,用于解构困境、提供戏剧张力,但当其沦为所有不合逻辑、粗制滥造情节的挡箭牌时,作品的叙事内核便也失去了重心。短剧的“爽”应当保持对与现实脱嵌的警惕,系统的开挂仍要尊重情感真实与逻辑自洽。行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回归对剧本、逻辑和价值观的基本尊重,否则“爆款”终将沦为“烂梗”,短剧的红利也会在透支信任后迅速消散。唯有摒弃投机心态,才能真正让“爽剧”爽得有理,让“系统”用得高明。

指导教师:廖媌婧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技术支持:派生万物

来源:艾叔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