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近日在芒果TV与湖南卫视同步上线。该剧将最新的AIGC技术与微短剧的视听形式进行创新融合,以“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制作模式,开创了主旋律题材创作的全新范式,并在开播首日斩获猫眼热度与有效播放量双料冠军。
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近日在芒果TV与湖南卫视同步上线。该剧将最新的AIGC技术与微短剧的视听形式进行创新融合,以“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制作模式,开创了主旋律题材创作的全新范式,并在开播首日斩获猫眼热度与有效播放量双料冠军。
“算法创作”带来颠覆性体验
《坐标》以1942年抗日军民反抗日军“五一大扫荡”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别出心裁地从“军事测绘”这一微观视角切入,生动呈现了集体抗争的壮烈与智慧。作品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历史线聚焦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在狱中以假地图诱敌深入的英勇事迹;现代线则通过地图残片的发现与修复,串联起跨越八十年的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
作品为观众带来颠覆性的观剧体验。剧集开篇晨曦中苍茫的太行山峦,以油画般的质感和史诗般的沉静氛围,打破了观众对AI生成内容“粗糙失真”的刻板印象,弹幕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真的是AI生成的吗?”
在人物塑造上,《坐标》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通过深度学习海量人类表情数据,AI不仅精准还原了角色细微的面部肌肉运动和眼神变化,更赋予虚拟人物以鲜活的情绪张力。
剧中通过大量情绪节点的精细拆解来强化人物的情感弧光,这意味着AI并非机械生成表情,而是基于对角色在不同情境下情绪变化的深度理解,使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层次分明,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至于有观众在弹幕留言“以后是不是真的不需要演员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多部作品均尝试以AIGC技术重构历史记忆。除《坐标》外,重庆卫视9月4日推出了7集精品微短剧《晴空之下》,创新采用“微短剧+微纪录片+AIGC”三维融合模式,通过AI复原抗战时期的重庆建筑,以数字模型与实景叠化隐喻“记忆修复”。此外,9月3日推出的AIGC短片《抗战中的“虹口人”》借助人工智能勾勒壮烈历史图景。这一系列创作实践标志着AIGC技术已从视觉实验阶段迈入叙事赋能的新纪元。
AI重塑影视工业与创作生态
相较一年前普遍存在的画面抖动、逻辑混乱的AI短片,以《坐标》为代表的AIGC作品已实现从“技术炫技”到“艺术表达”的质变,其突破不仅体现于近乎实拍的视觉质感,更在于能驾驭多线叙事结构,并将技术转化为传递历史精神的精准语言,呈现出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
《坐标》虽仅有4集、总时长不足20分钟,却在有限篇幅内展现出独特的叙事艺术。作品摒弃了传统抗战题材的宏大铺陈,转而采用高度凝练的“微叙事”策略,实现“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双时间线在短篇幅内交错推进,历史线的紧张悲壮与现代线的追寻解密形成节奏张力,每一帧画面都承担着推进叙事或深化情感的双重功能。
在创作中,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成为解读历史、传递精神的核心,它通过算法对散落的历史碎片进行学习与风格化重建,生成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场景与人物。创作者利用AI技术快速生成场景的优势,实现不同时空场景的无缝切换,既避免了拖沓冗长,又通过情绪节点控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英雄形象的立体塑造和精神传承的主题升华。
《坐标》的片尾名单直观反映了AIGC对影视工业的重构:传统剧组中庞大的摄影、灯光、场务、服化道团队已被AIGC统筹、AIGC动态生成、AIGC音频算法等新岗位取代。这种全AI生成模式,彻底颠覆了依赖真人表演与物理拍摄的传统制作流程,极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与技术门槛。
《坐标》及其同类作品的涌现,预示着AIGC微短剧赛道已进入爆发前夜。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坐标》的创作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型,当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承载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影视行业或许正见证着一个全新创作时代的开启。
记者:邱伟
来源:A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