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隔板猜枚环节,由“小品女皇”赵丽蓉老师饰演的车迟国王后,亲手将一套华美贵重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放入柜中。
1988年,全国大江南北的电视机荧幕上,央视版《西游记》电视剧依旧在热播。
在北京城里,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也端坐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地观看着每一集的剧情。
可是看着看着,老人家眉头紧锁起来。
几天以后,《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中枢”的《西游记》观众剧评。
剧评发表不久,竟然惊动了中央电视台。
接到台里通知,杨洁导演立刻决定:补拍!
原来这个“中枢”不是别人,竟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钱钟书!
那天钱钟书在家里看的是“车迟国斗法”那一集。师徒四人路过车迟国,与车迟国三个国师比拼法力。
在隔板猜枚环节,由“小品女皇”赵丽蓉老师饰演的车迟国王后,亲手将一套华美贵重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放入柜中。
等到唐僧来猜的时候,孙悟空施法将它们变成了“破烂流丢一口钟”。
当柜子打开,钱老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见的是什么呢?竟然真是一口小铜钟!钟身锈迹斑驳,上面还有几个窟窿眼儿!
如果是普通观众,或许认为这并无不对,原著说的就是“一口钟”,电视剧拍出来的也是“一口钟”,没错啊!
但是博学多闻的钱老,立刻意识到了剧组因为文化常识匮乏,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原来,“一口钟”并非是金属钟,所指代的也是一种衣物。
这种衣物,非常简陋,就是一块长布片,中间掏个洞,方便脑袋穿过去,罩在身上,连袖子都没有。这样的衣服,谈何剪裁呢?
所以,“一口钟”其实就是斗篷。这种样式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发明,已经不可考了,但直到明清时期,依旧有底层百姓这样穿着,穷苦的僧侣也常穿着御寒。
孙猴子把华美的宫廷服饰变成一件烂斗篷,这才符合逻辑。怎么会是真变成了一口破钟呢?
显然,《西游记》剧组缺乏文史顾问,导致他们望文生义,简单粗暴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一口钟”了。
发现了这一集《西游记》的滑稽讹误时,钱老没有选择一笑了之。他认为《西游记》是央视出品的精品剧目,再怎么精益求精都不为过。
这部剧上映后,掀起了全国观看的热潮,受众极广。这样一来,这一集的错误岂不是很容易误导观众?有必要指出来,给剧组和观众们提个醒。
于是钱钟书提笔,写了一份数百字的剧评,给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好朋友沈毓刚寄了去。沈毓刚校对之后,便登在了报纸上。
当时钱钟书署名是“中枢”,用的是笔名,这就相当于是匿名给《西游记》剧组提意见了。几乎没有人会联想到,“中枢”就是钱钟书。
直到十年后,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沈毓刚才将这件事披露出来。
也就是说,央视和《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根本不知道这个指出“车迟国斗法”拍摄错误的人是大作家钱钟书。
但是这份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剧评意见,还是让央视的人看见了。很快,台领导就将此事告知了杨洁导演。获悉自己毕生心血之作,被人挑出了“硬伤”,杨洁在确定了的确是自己拍摄出错以后,没有二话,立刻召集部分剧组人员:
“马上补拍!”
道具师按照“破烂流丢一口钟”的真正含义,制作了一件破旧的长僧衣,配合镜头的剪辑,终于将补拍的这部分镜头,替换掉了原先出错的那部分。
于是,早期观看过86版《西游记》的人们,后来再看的时候,就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记得柜子里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破钟啊,怎么变成破衣服了?”
不是他们在胡诌,而是86版《西游记》真的把这段替换过了。
在这件事上,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是钱钟书老先生的学识与较真,更是央视与杨洁导演直面批评时的态度。没有推诿,没有找借口,更没有“观众懂什么”的傲慢,他们在不知道提意见的人是大作家钱钟书的情况,第一时间承认错误、积极补救,这份职业操守和文化责任感,是今天许多影视团队最欠缺的。
如今的一些剧组,面对观众指出的穿帮、常识错误,常常不是虚心改正,而是轻飘飘一句“这是艺术创作,自然有所不同”敷衍过去。甚至还有人反过来嘲讽批评者“鸡蛋里挑骨头”“你行你上啊”,身为观众却为粗制滥造的剧组做辩护,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咋想的。
这种心态,这种氛围,直接导致了不少影视作品在细节上越来越粗糙,剧情漏洞百出,服化道不讲究,文史常识没几个对的。
像86版《西游记》电视剧这样,一部经典之所以能被观众称颂数十年,不只是因为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棒、编剧巧构思,更是因为影视剧生产者们对作品质量的敬畏与坚守。当年杨洁导演那句“马上补拍”,既是一种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
如果还有人再问: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很难成为经典,精品制作甚至都愈来愈少了?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