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被禁锢5年,黄亦玫愤怒离婚,方协文的控制欲太可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04 07:57 2

摘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那些看似强势、控制欲极强的人,其实内心往往充满焦虑。他们通过掌控他人的方式试图缓解自身的不安,却不明白这种紧抓不放的姿态,恰恰是对合作与信任的极度破坏。

黄亦玫和方协文结婚5年,也被方协文控制了5年!

这5年里,黄亦玫也从方协文的所作所为中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方协文的控制欲从一开始就披了一层温情外衣,弥补了黄亦玫的情感缺口,让她陷入一种“被珍视”的错觉。

这种错觉让她主动坦诚了自己和庄国栋的旧情,没想到竟给方协文心里种下了一根刺。

方协文原本就觉得自己配不上黄亦玫,看到前任这么优秀,更加加重了他的不安和怀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

"那些看似强势、控制欲极强的人,其实内心往往充满焦虑。他们通过掌控他人的方式试图缓解自身的不安,却不明白这种紧抓不放的姿态,恰恰是对合作与信任的极度破坏。

婚后方协文暴露了自己的狰狞面目,他以爱为名义将对方网罗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控制欲的背后是恐惧,所以他必须通过掌控对方的社交、工作和人际关系来营造一种“尽在掌握”的错觉。

他以补贴家用的名义拿走了黄亦玫身上的钱,辞掉了她的工作,在黄亦玫因为听不懂朝语发飙时,指责她“法语都能学,为什么不能学朝语”。

这些行动就像是一根刺扎在了黄亦玫的心里,让她无法理解方协文为什么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但她还是选择容忍了这种控制行为。

一、黄亦玫最初的容忍,源于她对“爱的复杂性”的解读。她不愿意用恶意揣测别人,总是合理化别人的行径。方协文给她辞掉工作,她生气过后理解为这是关心则乱,和婆婆因为朝语起争执,事后他也可以息事宁人来维护表面和平。

黄亦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在充满爱意和尊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立刻识别出“以爱为名义”的精神打压。就像亦舒在原著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识破伪装的恶意。

二、方协文的控制欲并不是马上就显露出来的,而是从“默默付出”一步步转变为“控制干预”。黄亦玫之所以一直忍耐也是因为温水煮青蛙效应,以及方协文总是用“爱”来粉饰自己的行为,让黄亦玫难以清晰界定控制和关心的边界。

三、黄亦玫在经历情伤以后,已经从对感情的“理想主义”慢慢变得注重“现实体感”。学会了接受感情关系中的不完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学会了包容和妥协,所以才能忍耐方协文一次又一次。

四、离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且孩子是母亲永远的软肋,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黄亦玫咽下所有委屈。但婚姻中如果只剩下“忍”,它早已不是港湾,而是困住你的孤岛。

黄亦玫一直在给方协文机会,希望这一切在孩子出生以后都会好转,没想到方协文的控制欲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严重。他不让黄亦玫出去工作,不让她做美甲穿裙子,只想让黄亦玫在家里生孩子,并且又一次偷偷拒绝了她的工作,还在她手机里安装了定位器。

黄亦玫坚韧宽容,不代表没有锋芒,方协文的变本加厉,全部都在挑战黄亦玫的底线,成为压垮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纪伯伦曾经说过:"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真正的爱是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系相握却各自向着天空舒展。"

普通人如果像黄亦玫这样长期处于婚姻的高压中,长久以往会受到精神创伤,而黄亦玫的特别之处只在,她的忍耐始终伴随着对生活清醒的计算。等到女儿方太初长到懂事的年纪,等到自己积攒起重新出发的资本,黄亦玫的这种战略性隐忍与被动承受是有区别的。

当他发现方协文的手已经延伸到工作职业这一底线时,5年的量变终于引发了质变。所以觉醒并非突然的爆发,而是一系列事件累积过后的必然结果。

所以黄亦玫冷静而又坚决地提出了离婚。在法院一审以“感情未破裂”驳回了离婚申请以后,黄亦玫并没有算了,而是准备6个月以后再次提起,用法律武器对抗情感操控。

这种坚决又理性的态度与他前期的隐忍压抑形成了对比,说明被困在婚姻牢笼的丞这5年里,黄亦玫的自我意识并没有被消磨,反而学会在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回望黄亦玫这5年的婚姻生涯,重新塑造了黄亦玫对婚姻的思考和自我的追寻。她想要的从不是庄国栋那样的情感忽视或方协文这样的情感控制,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成就。

就像石康说的那样:"爱情和控制欲是不同的。爱一个人,是希望这个人变得更好;而控制欲是希望一个人变‘差’一点,只要能留在你身边就好。

来源:倾城之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