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燕赵壮歌响彻新时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2 15:01 1

摘要:巍巍狼牙山,壮士英魂永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多方摄制的6集中短剧《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在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和央视频平台推出。该剧每天两集连播,9月1日到3日在晚间20:40与广大观众见面。

纵览客户端讯(孙明霞、韩霄)巍巍狼牙山,壮士英魂永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多方摄制的6集中短剧《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在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和央视频平台推出。该剧每天两集连播,9月1日到3日在晚间20:40与广大观众见面。

《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深挖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区的斗争史实,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独特的地域抗战文化、英雄们的壮烈选择融为一体。当历史从铅字化作影像,当战术动作成为美学表达,教科书便不再是平面的图文,而是化作了立体的山河与鲜活的历史。“让传承者站在英雄倒下的地方,听见历史的回响”——《狼牙山1941》凭借其史料扎实的叙事、炽烈的情感与深远的教育意义,成为新时代“超级课本剧”的典范之作。

深耕燕赵抗战沃土,还原人民战争伟力根基

《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开篇即精准锚定1941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的“秋季大扫荡”这一历史背景。

日军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与我军民的顽强抵抗,构成了那段历史真实的斗争底色。剧中石门沟村是典型的“堡垒村”,而“藏粮洞”则是太行山区军民为应对日军抢粮、保障部队供给而普遍采用的智慧结晶。

剧中围绕藏粮洞的保卫与争夺,生动再现了当时“粮食就是生命线”的残酷现实。剧集以老村长、小虎、二毛等角色为缩影,呈现了一幅1941年狼牙山全民抗战的白描画卷:从民兵操练、儿童团放哨,到百姓抢收、公粮转运,乃至晋察冀军区独创的战地通讯系统“飞线电话”。这些生动细节无一不刻画出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悲壮与英勇。

从河北儿女到民族脊梁,英雄形象鲜活立体重塑

《狼牙山1941》中所刻画的五壮士英雄形象并非孤立的“神兵”,而是深深植根于燕赵大地的人民子弟兵。一团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背景何其相似:他们都是爹生娘养的普通农家、猎户子弟,都是家中的顶梁男儿,最终,都成了保家卫国的八路军战士。

他们有不同的乡音,有着各自的牵挂与成长,他们的英勇源于对脚下土地和身边乡亲最朴素的爱与责任。

在短短篇幅中,该剧塑造的五壮士形象在打破“高大全”的同时,也通过宋学义从“弹壳换子弹”“弹壳挡子弹”等动作设计,真实反映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物资匮乏的状态;通过胡家叔侄“留后”的争执到“同生共死”的抉择转变,使人深切感受每名八路军战士的家国情怀和抗日决心。

战术还原与地域文化,展现河北军民抗战智慧

剧集高度还原了华北军民在实战中创造的独特战术,堪称“军事科普”。六班利用狼牙山的喀斯特地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少量兵力成功牵制、消耗大量日军,将“麻雀战”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呈现“连环雷”的设置与“此处有雷/无雷”的心理战,是对冀中地雷战智慧的集中表达。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用湿棉被、方桌、铁锅打造“土坦克”迎击日军“豆战车”(轻型坦克)的桥段——这一被迫发明的悲壮战法,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和厚重的历史真实感。

该剧巧妙地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熔铸于燕赵大地特有的“慷慨悲歌”之中。从老村长持哑枪独面强敌,到小虎吟诵《长坂坡》将日军引入雷区,至五壮士舍身跳崖。

《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以冷峻的影像,诠释了何谓“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从课本到身边,河北红色文化传承新范式

根植于厚重史实的课本剧《狼牙山1941》,是一部兼具实践与互动特性的立体化“大思政”“大语文”“大美育”教材,其丰富的场景与角色,尤为适合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排演。

通过亲身演绎,学生们得以穿越时空,深刻感悟“人民战争”的真谛,实现沉浸式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流淌于大地、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

90分钟,四幕烽烟。这部由总台出品、河北省委宣传部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联合制作的课本剧,淬炼出中华民族最硬的骨气,最烫的血性。

鲜活的人物、紧凑的情节,《狼牙山1941》用年轻态的视听表达与年轻一代对话,让我们真切读懂,何谓不朽,何谓永生——五壮士跃下的不是悬崖深渊,而是升腾的起点。他们以血肉之躯,引燃了深植于四万万同胞骨血中的抗日意志。

那绝壁崖顶之上的振臂高呼,如撕裂长空的惊雷,汇聚成震撼世纪的胜利宣言,至今仍轰鸣于民族血脉的深处。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