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以来,讨论不停、争议不断。电视剧在剧情架构与人物塑造方面与原著核心内容存在严重偏差、有失偏颇,特别是在对旧社会地主和农民这两大主要群体的表现和刻画上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根据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以来,讨论不停、争议不断。电视剧在剧情架构与人物塑造方面与原著核心内容存在严重偏差、有失偏颇,特别是在对旧社会地主和农民这两大主要群体的表现和刻画上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原著《缱绻与决绝》以近百年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了沂蒙山人民在时代浪潮中与土地纠缠、共生、挣扎与希望的命运长卷。文字质朴,力道千钧,既写出了封大脚将土地视若祖先骨血般的执着,也刻画了宁学祥那句“地是命,人没了还能生,地没了,宁家就绝了”所带来的震撼,农民与土地之间复杂深刻的情感联结和现实困境,被描写得凛冽而真实。
而电视剧《生万物》则过分强调个别现象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将个体价值当成普世价值,时间线被大幅压缩,更加侧重于表现乡民对土地的敬畏与邻里间的温情,而忽视了现实的残酷性和食人性,削弱了原著中人物的层次感和历史厚重感,农民命运中的苦楚、悲凉、矛盾与坚韧被不同程度地弱化。
剧中的地主被塑造成了勤劳善良的代表,让人不得不产生有美化旧制度的嫌疑,具有剥削实质的宁学祥,在剧中被演绎为了勤劳节俭、甚至与狗争粪肥田的“奋斗者”,费左氏则被塑造成了节日施米、忙时发种的“慈善家”,仿佛地主阶层的优越生活皆来自自我奋斗与道德高尚,而非建立在对佃农的劳动占有之上,这恰恰是最令人反感的。(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剧中,对于农民群体的刻画则呈现出了某种人格上的扭曲和丑化。原著中的农民形象尽管存在局限,却始终饱含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土地尊严。电视剧却将部分贫困农民描绘为懒惰、无能、无理的形象,暗示其穷困源于自身不努力,而非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或地主阶级的剥削。原著中的银子为地瓜干被迫出卖身体的悲剧,在剧中却被篡改为向地主索要的“交易”,完全背离了历史现实下农民所承受的苦难与屈辱。
电视剧角色塑造上的双重偏差,一方面导致剧作与原著精神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历史中阶级压迫的真实图景,极易对观众产生舆论误导。小米粒认为,文艺作品虽然没必要复制历史,但也不应背离基本的历史真实与价值立场,尤其在处理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重大题材时,更需保持清醒的历史观与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不仅要坚持“双百”方针,更要始终坚守“双为”目标,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文艺变成空中楼阁或花瓶摆设。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正是对那个旧中国、旧社会最赤裸裸的批判。而电视剧《生万物》在对旧社会的反映上,不仅让人看不到半点苦难和艰辛,反而让人感觉到那个年代是多么的美好和浪漫,这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电视剧的改编失衡,为今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提供了重要警示,唯有尊重原著内核、坚守历史正义,才能塑造出深刻而可信的角色,传递出具有现实力量的时代回声,你认为对吗?在这方面,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和《归队》就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大家不妨看一看。
来源:小米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