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从一份文件说起。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一份文件,全名叫 《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 ,业内的简称是“广电21条”。
01 “广电21条”的限制“宽”在哪?
先从一份文件说起。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一份文件,全名叫 《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 ,业内的简称是“广电21条”。
很多人对这个消息可能有点无感。毕竟,政策文件经常有,而且普遍跟行业外的人没什么关系。但是,这回的文件非常不一样。
提起广电口的文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觉得这是在某些方面要加强审核,加强管理啊。没错, 这是这类文件一直以来最常见的底色,严。
比如,2020年,广电总局发文,提倡电视剧、网剧一律不超过40集。这直接导致备案电视剧的平均集数,从2017年的39.8集,下降到了2024年的28.8集。你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好多年没看到《甄嬛传》那种七八十集的电视剧了?
到了2023年政策进一步收紧,要求季播剧两季之间的播出间隔,不能少于12个月。比如今年一月播出第一季,那么最早也要等明年二月才能播出第二季。这个规定确实治理了一些行业乱象。但也导致不少剧集播出第二季时,观众早把第一季忘了,索性直接弃剧。
再比如,2015年,一剧两星规定出台。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卖给两家上星卫视。这能让同时段的剧集更丰富,而不是打开电视全都在播同一个剧。但也导致电视剧的发行价暴跌,不少中小影视公司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这是过去十年来,广电行业文件的一个普遍底色,严。
今年的“广电21条”不太一样。它的底色更多的是,宽。很多限制都大幅度放宽了。
假如你是从业者,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你面对的机会。假如你是观众,这些变化将影响你以后会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剧。
那么,这回“广电21条”的“宽”都体现在哪呢?
比如, 对剧集长度的限制,以后要逐步取消了。
以后超过40集的电视剧项目,可以走广电总局的评审通道。只要内容过关,就可以超过40集,甚至更长。这对那些史诗剧、历史剧、年代剧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因为这类剧集往往需要很长的篇幅。假设你要重拍三国,重拍水浒,至少篇幅不再是个枷锁。
再比如, 季播剧的间隔限制也取消了。
两季之间不用必须间隔一年以上。毕竟,目前很多国内观众还不习惯美剧式的播出方式,中间假如隔两三年,观众早把这档事忘光了。
再比如, “一剧两星”的限制也取消了。
一部电视剧的版权可以卖给多家电视台,几家电视台还能联合购买、同步播出。这样一来,制作方能通过多平台授权,快速收回成本。电视台也能通过拼单购买分摊费用,对双方都有利。
前面说的,在发行方式上的“宽”。除此之外,还有内容审核机制上的“宽”。注意,这不是说要放宽审核标准,而是要提供更灵活的审核方式。
比如, 针对重点剧目,建立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机制。 说白了就是以前是不同部门逐个审核,而现在可以同步审核。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审核时间变短了。
再比如, 试行建立“边审边播”机制。 这个模式类似于韩剧和美剧。导演和编剧可以根据市场表现,及时调整剧情的走向。当然,这个机制目前还在初期的摸索中,有待后续的完善。
02 好内容的因果链:流程—确定性—资源
看到这,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前面说的政策,更多的是针对审核流程,或者针对制作规格的。但老百姓看电视剧,看的主要还是内容。流程和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就要说到,影视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叫, 流程决定确定性,确定性带来资源加持,资源加持强化内容质量。
这是个连锁反应。比如,我有一个电视剧项目,正在招兵买马的阶段。这时,假设你是大老板,我想从你那要点资源支持,你会怎么做?你肯定会很在意这个剧的前景,很在意你的回报。说白了,我得给你提供足够的确定性,你才愿意投入资源。
而回到审核这个环节,很明显, 审核机制对制作方越友好,你感受到的确定性就越强,你就越愿意投入资源。而这些资源投入,又直接决定了剧集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看,更加灵活的流程,或许能让剧集获得更多的资源加持。也许随着新规的影响陆续落地,未来十年,有可能迎来国产剧最好看的十年。
而事实上,“广电21条”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最先出现在了资本市场方面。新规发布当天,文化传媒指数上涨了3.11%,涨幅仅次于通信设备和软件。影视板块资金净流入超102亿元,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欢瑞世纪等批量涨停。即使考虑到当时A股总体上扬的大背景,这个涨幅也不算低。
更有意思的是,政策发布当天,据说连横店影视城的餐厅订餐量都激增,很多剧组加速开机筹备。根据业内的估算, 这个政策预计激活203亿资金。最早受益的,就是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四大名著重拍”计划。
以上咱们说的, 是来自顶层设计层面的“自救”,是自上而下的。
03 长剧自下而上的自救:向短剧学习
而换个角度,电视剧行业本身,也在发起自下而上的自救。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就是长剧居然肯低下头,向短剧学习。
要知道,在电视剧行业,一度存在一个鄙视链。鄙视链的上端是谁不好说,但你要说鄙视链的下端,估计很多短剧从业者本人,都会忍不住自我调侃。
放在三年前,你要是让长剧向短剧取经,这就好比让星级酒店的大厨学做烤冷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因为短剧的市场太大了,制作水准也在提高。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止到去年底,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04.4亿元。什么概念?超过了全年的电影票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涨,预计2025年将达到634亿元。还有周星驰、刘晓庆、李若彤,这些大银幕上的导演和演员,也都宣布陆续进军短剧。
那么,长剧向短剧学什么呢?毕竟,按照很多人的设想,长剧的制作规格一般高于短剧。那么,短剧身上有什么是长剧特别值得借鉴的吗?
还真有。至少从目前看,有这么几方面或许值得借鉴。
首先,是对时长的极致利用。
短剧的特点是,冲突前置,反转密集,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容纳很多的情节,叙事效率很高。现在,很多长剧也开始这么做。先把时长变短,再压缩节奏,让反转更密集。比如,今年播出的《狮城山海》《朱雀堂》,都把剧集时长控制在了20分钟以内。
其次,短剧有一套很特别的工作方式。
这套工作模式的核心就是, 细,把工作的颗粒度拆得特别细。
长剧一般是以“情节”为单位编排的,也就是一个冲突从发生到结束,一般一个情节单元的长度是15分钟。但短剧因为时长很短,一集长度只有一两分钟。
为了在这一两分钟里抓住观众,制作方就会以“台词”为单位,一句一句地打磨剧情,追求的是“三秒入戏、十秒反转”。而且打磨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考虑目标受众的反应。
比如,假如这个剧的受众是大学生,那么开篇第一句台词可能就是,“典礼那天,我发现这届毕业的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有10000家公司抢着要我”。假如受众是中年男性,开篇第一句可能就是“钓鱼第一天,我发现了让鱼主动跳进桶里的秘密”。
而现在, 一些长剧也开始借鉴这套工作方式,把工作单元拆得极细,细到台词级别,甚至去分析演员的某个特写。 看看哪个特写画面能出圈,能成为人们转发的表情包。
换句话说,长剧与其把短剧当对手,不如把短剧当成参考资料,从中找找哪些部分,是对自己有用的。未来的电视剧行业会变成什么样,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这个“把对手当成参考资料”的思路,或许值得我们了解。
就像塔勒布说的,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事物。 第一种是脆弱的,面对冲击,一碰就碎。第二种是坚韧的,能够承受冲击,但不会变强。第三种是反脆弱的,能够从冲击中获益,并且变得更强大。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