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旗袍的裁缝一针一线都讲究,和泥腿子穿的粗布褂子完全不是一个气场。可现在的荧幕,不知从哪天开始,革命英雄们也换上了讲究的料子,身世都带着点贵气——仿佛革命也成了精英的游戏。这画风,你说怪不怪?说起来,我们可不光是衣服换了,连那些头顶烈日、脚踩泥巴的工农形象,也慢
旗袍的裁缝一针一线都讲究,和泥腿子穿的粗布褂子完全不是一个气场。可现在的荧幕,不知从哪天开始,革命英雄们也换上了讲究的料子,身世都带着点贵气——仿佛革命也成了精英的游戏。这画风,你说怪不怪?说起来,我们可不光是衣服换了,连那些头顶烈日、脚踩泥巴的工农形象,也慢慢在电视剧里找不到了。
“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这是我们党内的秘密,不能告诉敌人。”这话,在1965年的电影《烈火中永生》里,江姐说出来是咬牙切齿,是真的把牙咬在革命路上。她不是哪家的阔小姐,穿的是朴素蓝布旗袍,狱里短发乱飞,眼神跟钢铁一样硬。她那个劲儿,一代代人都记得——她代表的是被欺负、压在社会最底的平民革命者,是真正的工农英雄,一个太“土”也太真的形象。
时间倏地就过去了六十年。现在打开电视,找找革命剧,还想看那种泥里汗水、脸上刮痕的“底层英豪”?嘘,别做梦了——满屏都是西装、油头、香车洋房。你熟悉的革命角色变了,变成了资本家家族的“地下党员”、变成了国民党官宦节子,甚至还有留洋巴黎的帅哥特工。搞革命仿佛成了“有钱有闲还精明”的精英专属。
有天我刷到一集《伪装者》,明家三兄弟个个都出自上海资本大家族,地下党和大亨之间的界限好像谁都能跨。再看《局中人》,沈放是国民党高官的公子哥,玩起潜伏跟走迷宫一样。也别说,《前行者》里的马天目从法国回来,一身洋气,刚下飞机就要去搞特工活动。
最离奇的,要数《战火四千金》。你见过爱新觉罗的后人剪了辫子,改名李杰克,变身共产党员?而且,这哥们还在股市投机、变卖家产拿钱抗日——满清贵族突然成了革命先锋。这种设定看得人一愣一愣,剧组说是为“富二代”正名,老百姓却只想问问:这是革命的洗白,还是封建洗牌?新闻发布会上,出品人还特别强调,如果现在的富二代都能像李杰克一样干点大事,不再只顾自己,那社会对他们也许会改观。这听起来很“励志”,但说到底还是把革命主角按成了“贵族少爷变英豪”那套剧本。
这种套路现在成了电视剧的常规操作。从“泥腿子造反”变成了“富家子弟思想升华”,每次主角都先财色双全,然后来一场觉醒,最后变身道德标杆。你看多了,不免怀疑:老百姓的历史是不是给剥成了“豪门的传奇”。
其实往回翻翻,早期新中国电影里,革命者的形象一点不虚。泥巴、汗水、失神的眼眸,全都摘自活生生的现实。那时候的银幕英雄都是极接地气的——刘胡兰、赵一曼都是东北电影开路时拍出来的。刘胡兰16岁壮烈牺牲;董存瑞不过是农村娃,扛着炸药包喊“为了新中国,前进”;雷锋放下枪甚至扛起水桶,脸上有湖南土地的憨厚。《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哪有华服家世?她在半地下的地方和工农们一起找革命的“理由”。这些人不是神话,是一屋烟火里长大的人,这才叫“人民的英雄”。
有个细节我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但也心酸——《回民支队》里,地主出身的白守仁一边抱怨一边怄气:“减租减息?还不是革我的命?革命革来革去,怎么就落到我身上?”你说这是真抱怨,还是被逼出来的觉悟?但回头来看,这才是共产党革命的根——不是谁都能当主角,那些被剥削、被压在水泥地上的工农大众才是历史的底色。
焦裕禄的故事也像一把旧草帽,怎么翻都透着土地味道。李雪健那版焦裕禄,抡着铁锨蹲火车站,肝痛得直冒汗,脸上灰尘和泪一起掉。这样的领路人不是“帮人出气的超人”,而是人民队伍的前头兵。不是“成功学”,更多是“苦熬”。那个年代的银幕,就是人民心里的历史。
说到底,这一大串从江姐到焦裕禄,是工农群众用命拼出来的历史,也是几代中国人精神的底铺:坚贞、英勇、奉献、服务。他们出身低微、路难行,却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真正的大历史。
可是,电视连续剧是越来越好看,服装越来越高级,背景越来越精致,英雄却越来越远离“群众”。我们都说文艺创作应该回归人民,但这一轮轮资本家成主角的革命剧,像是社会的一种“高级梦幻”。民间早有人吐槽抗日神剧:“怎么舞台中央全是精英,工农兵都成‘打杂的’?”最夸张的是一群特工在大上海酒吧里喝酒斗嘴,然后转身就把日本鬼子打跑。不是说不能拍精英,问题是把工农出身的人塑成了嘴头粗俗、只会送信的小配角,这哪里还像“集体抗争”?
有时候我倒觉得,历史的记忆也在荧幕上给“偷换”了:人民群众从抗战、革命的主角悄悄成了道具,而资本家、精英成了天下的“希望”。这类叙事的危险不光是误导,更可能慢慢把共产党根基都给冲淡了。革命传统的底盘一旦被挖空,革命不再是被欺凌者集体反抗,变成了精英阶层自我救赎。你想想,这天平还撑得住吗?
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八十年代,大家都追随主旋律电影,和《大决战》《孔繁森》一样,要体现时代的集体主义和美德。后来慢慢演变——商业剧、个人成长线、“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平凡人做大事好像开始冒头。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和市场的库房也大了——高资本制作、好看的民国风、时尚感和豪门恩仇全都摆上台面。这样拍出来的“革命英雄”很容易高大上,商业价值也高,可是这些主角还算是“人民的象征”吗?
写到这儿我其实有点无力。我们总以为角色要“丰满”,要有内心纠结、成长转变。没错,这样人物立体,但你把力气全用在“精英成长”上,工农群众的集体力量、阶级的本质、人民史观还有地儿吗?市场和资本不是万能的,历史主旋律也不能只是个“高大上的包装”。
说到底,文艺到底为谁服务?有时候我想,延安文艺座谈会那句老话其实没过时。革命的本色是泥土和汗水,不是华服和小资的觉醒。荧幕上那些“高配革命者”,固然能吸引眼球,可把几千万工农的血汗、牺牲全都缩成几个精英的传奇桥段,真是叫人寒心。
有些故事,说完了像是没说完。也许有一天我们再打开电视,会不会还能见到江姐那样的人?或者,泥腿子董存瑞顶着汗水、抡着炸药的身影?革命的底子其实很简单:大地、人民、牺牲,还有一个从不愿被资本剥夺的“精神”。你说,眼下的革命叙事,究竟是谁的胜利?谁的记忆?谁的未来?这些问题,可能还要留给每一位观众,一点点自己琢磨吧。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