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片于1965年3月5日在中国上映,是中国首部以雷锋故事为题材的电影,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短暂的22年的生命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动人事迹。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雷锋》。
影视介绍
《雷锋》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董兆琪执导,陆柱国、冯毅夫、丁洪、崔家骏编剧,董金棠、杨贵发、党同义、于纯绵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1965年3月5日在中国上映,是中国首部以雷锋故事为题材的电影,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短暂的22年的生命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动人事迹。
剧情简介
雷锋从鞍钢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某部一名汽车兵。入伍后的雷锋保持一贯革命本色,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而自己则一直以艰苦朴素为荣。一次和战友王大力在河边洗衣服,发现雷锋一双破得不能再补的袜子舍不得扔,王不解地问雷锋:你就一个人,怎么还舍不得花钱换双新袜子,钱存着干嘛!雷锋笑而不语。不久王大力家乡闹灾,他以王的名义寄去了钱,出差去辽阳,得知当地洪灾,他以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出200元。雷锋还担任驻地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孩子们。星期天去看病,路过一个建筑工地,他参加了一天义务劳动,执行任务回连队途中,冒雨送老大娘回家。雷锋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战友,大家都自觉向雷锋同志看齐......
导演故事
董兆琪
董兆琪,河北丰润县人。1937年11月于河北束鹿县参加八路军冀中分区后方医院宣传队当队员,后又转入抗大七分校文工队、晋绥军区宣传队、战斗剧社等任文工团员,后调任解放军某军宣传队副队长与西北军区文工团研究员。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曾导演话剧、歌剧《王秀鸾》、《赤叶河》和《在新事物面前》等。1956年4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故事片副导演。后来他先后导演了故事片《烈火真金》、《雷锋》等。1973年逝世。
编剧故事
陆柱国
陆柱国,河南省宜阳县人,国家一级编剧、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
1950年,陆柱国创作个人首部小说《决斗》。1953年,出版长篇小说《上甘岭》。1957年,陆柱国与毛烽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该剧本获得中国文化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1959年,由其担任编剧的战争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上映。1977年,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西南凯歌》获得第1届“夏衍文学奖”一等奖。1986年,担任剧情电影《通天塔》的编剧。1997年,陆柱国凭借战争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获得第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编剧奖、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05年,凭借战争电影《太行山上》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2007年,陆柱国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陆柱国常说:“搞剧本创作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作生涯,在写作《战火中的青春》《雷锋》《闪闪的红星》等电影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进行着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会翻阅史料,并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历经战火的老同志。因此,他对我国近现代史上各个战役的细枝末节,各个将帅的家庭出身、性情习惯,包括各个国家军队的编制等都十分了解,这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陆柱国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他的剧本善于关注个人情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细节震撼人心,以真情催人奋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业界专家的赞誉。
崔家骏
崔家骏,山西陵川人。1938年11岁时入伍。入伍后,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剧团”工作,随剧团参加了解放磁武涉林、黄崖洞保卫战、淮海、渡江、上甘岭等多次战役,期间创作了鼓词《高射炮打飞机》、相声《美军怕炮》、话剧《地下长城》和电影剧本《上甘岭》。1955年从朝鲜战场归国后,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为中校。1961年在旅大警备区文工团任政委,后调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组长,在此期间,崔家骏便集中精力和其他同志一起挖掘、宣传雷锋同志的事迹。1976年初,崔家骏调长春警备区任副政委、顾问。
演员故事
董金棠
董金棠,男,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在学期间曾出色地塑造了电影《雷锋》中的雷锋形象,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此后,他又成功地执导了《杨三姐告状》等电视剧。后调入天津电视台做导演。
党同义
党同义,中国内地男演员、配音演员,早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文工团歌剧队任演员。作为配音演员,他曾为《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西游记后传》中的如来等影视角色配音,并参与《大明王朝1566》等作品的配音工作。此外,他在纪录片配音领域亦有贡献,被列为央视纪录片男配音演员之一。
于纯绵
于纯绵,山东文登人,1945年参加革命。长期任职于八一电影制片厂,历任演员、导演、演员剧团副团长。其演艺生涯横跨三十余年,参演《东进序曲》《雷锋》《激战无名川》等二十余部影视作品,以塑造军人及干部形象见长。执导影片《飞虎》获总参优秀教材奖,主演《哥俩好》获总政优秀影片奖。
杨成轩
杨成轩,吉林省九台县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师宣传队员、副队长、队长,1950年进入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导演系学习。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总部话剧队队长,1958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曾在话剧《杨勇立功》中饰杨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联络员,《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连长;在故事片《分水岭》中饰救火老汉,《回民支队》中饰哈少福,《林海雪原》中饰栾平,《夺印》中饰陈广西,《秘密图纸》中饰三轮车工人等。还导演过话剧《比翼齐飞》和军教片等数部,创作过话剧和歌词,并在文工团汇演中获奖。他善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表演含蓄深沉、朴实。
曲云
曲云,山东牟平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幼年家境贫寒无力读书,直到1940年家乡解放才读小学。在学校担任过儿童团长和姊妹会长。1944年考入胶东实验学校学习。1946年被胶东文协文工团招为演员。饰演过歌剧《白毛女》中的王大婶、《血泪仇》中的王仁厚妻等角色,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太平天国》、《故乡》等剧的演出,荣立三等功。1948年任该团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指导员兼演员。1954年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1956年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参演和主演了《金铃传》、《县委书记》、《奇袭》、《突破乌江》、《哥俩好》、《英雄坦克手》、《岸边激浪》、《雷锋》、《苦菜花》、《山村新人》、《女交通员》等几十部影视剧。2003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幕后花絮
电影《雷锋》中的插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名为《蕉萍》的诗,作者是姚筱舟。雷锋在日记中摘抄了这首诗,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具感染力。雷锋牺牲后,作曲家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并为其谱曲。经由才旦卓玛的演唱,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成为经典。
经典台词
我是解放军战士,就应该为人民服务。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光明网等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