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剧既不是浮夸的“抗日神剧”,也不是套路重复的年代片,而是一部真正拍进人心里的抗战大剧。
8月25日,CCTV-8黄金档即将迎来一部重量级新剧《归队》。
这部剧既不是浮夸的“抗日神剧”,也不是套路重复的年代片,而是一部真正拍进人心里的抗战大剧。
它接档收视一路飙升的《生万物》,在央视压轴登场,光是预告片就已经引发网络热议。
从“零下三十度实景拍摄”到“八棵松下的归队仪式”,每一个细节都透出这部剧的诚意。
那么,这部剧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又凭什么能在众多抗战题材中脱颖而出,未播先火?
先说剧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大地就没有安宁过,日军铁蹄踏入边关,东北抗联应运而生。
那是一支没有正规军编制、没有后勤保障、甚至没有冬衣和军粮的队伍,却扛起了中国最早一波抗日的重担。
《归队》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战神,也不是传奇,而是在雪地里吃树皮、在冰河里喝雪水、把马粪里的粮粒捡出来吃的普通中国人。
他们的唯一信仰,就是活着归队。
剧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是那场突如其来的战役,小队与大部队失联,几名战士被迫在林海雪原中分散逃生。
他们在八棵松树上各自刻下编号,约定谁活着,就回来归队。
每一刀刻下去,都像在自己心里刻下一个信念,活着就有希望。
排长鲁长山是这支小队的灵魂,由胡军饰演的“老山东”在剧中几乎没有一句煽情台词,但他每天都在雪地里寻找队员,哪怕是尸体也要带回来,他曾在雪中默默埋葬战友,脱下自己仅剩的棉衣,盖在尸身上。
汤德远是个有点“犹豫”的角色,逃亡时为了保护兰花儿跳下悬崖,命悬一线,李乃文把这个角色的挣扎和成长演得非常真实。
后来他回到八棵松,看到树干上熟悉的编号时,整个人一下跪倒在雪里。
那一刻他明白,自己不是在逃,而是在归队。
女战士兰花儿的经历更是跌宕,她被土匪掳走,原本只能等死,没想到她硬是凭着一句话改变了土匪头子的想法:“你不打鬼子,你早晚也得死”,她不仅活了下来,还把那帮土匪带进了抗联队伍。
这个角色没有金手指,也没有女主光环,靠的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而高云虎和万福庆的遭遇就更惨,他们因为误食毒饼被拐去做苦力,差点命丧异乡,两人靠着一口气活下来,靠着一块刻着编号的木牌找回归队的方向。
他们背着伤、拖着病,穿越风雪,只为回到那棵八棵松下。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也注定不会让人失望。
胡军的硬汉气质和情感爆发力早有口碑,这次的“鲁长山”可能是他近年来最出彩的角色。
李乃文演出了“汤德远”的人性挣扎和爆发力,在一次独白中喊出“我们中国不能亡”时,全网刷屏。
袁姗姗不再是偶像剧女主,她在林海雪原中演出了东北女人的刚强。
任彬、宋家腾这两位年轻演员演出了年轻人的执拗和不安。
蒋欣饰演的“大阔枝”也极有看头,她可能是剧中最有层次的女性角色,情感丰富,又有战斗力。
能够把这群演员聚在一起的,是一支信得过的主创团队。
总编剧高满堂为写这部剧花了整整三年,采访了30多位抗联将士后人,才写出了这些细节,他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还原历史。
导演臧溪川更是硬碰硬地干,他让演员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拍摄,不准喊苦,不准用绿幕。
为了拍一场爆破戏,全组在雪山上等了7天,就为了等一场真正的暴雪天气。
拍摄现场有枪战、有爆破、有实景坍塌,甚至连马粪都是“真品”。
音乐方面也不含糊,韩红担任音乐总监,把童声合唱、战士日记念白和哀婉旋律融合在一起,主题曲《松水东流》没有煽情,却是百听不厌。
每一段旋律,像是从战士的血里流出来的。
剧中没有“神剧式”的战斗场面,没有飞檐走壁的英雄,你看到的,是战士用牙啃树皮、用手刨雪找水、用身体挡子弹。
这不是浪漫化的抗日剧,而是硬碰硬的存亡之战。
整部剧的时间跨度从1931年一直到1945年,东北抗联整整坚持了14年,这14年里,他们没有等来援军,没有等来物资,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但他们撑住了中国抗战最黑暗的起点。
如今是2025年,抗战胜利整整80年,我们已经习惯和平,但不能忘记那些在雪地里死去的人,不能忘记那个刻在树上的编号,不能忘记“归队”这两个字的分量。
这不只是抗战剧,它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是一代人用生命写下的信仰。
央视之所以把这部剧安排在黄金档压轴播出,是有道理的,它不仅补上了国产剧在“东北抗联”题材上的空白,更树立了新时代抗战剧的标杆。
这部剧的收视率为什么会爆?
第一,是剧情真实又扎心,人物命运牵动人心,有血有肉;
第二,是演员阵容强大,演技在线,角色刻画深刻;
第三,是主创团队敢打硬仗,拍出质感、拍出情怀、拍出历史的厚重感。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不需要假大空的英雄,也不需要神化的故事。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在风雪中坚持、在困境中咬牙、在绝望中归队的普通人。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