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互助,国剧新常态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5 19:57 2

摘要:无论是临终还 愧疚着 “ 对儿女不够好 ” 的绣绣娘,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中的绣绣、为她与人争辩的大脚娘,都有着让观众感动的人物闪光 ,后者在演员迟蓬的演绎下更成功出圈 。

日前收官的 《生万物》 ,播出期间带动了不少 女性形象 相关 。

回顾近两年的剧集,不难发现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正在成为许多观众格外关注的关键 点, 女性互助情节 更频频制造出圈。

但伴随着更多剧集出现类似情节,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除了对观众情绪的响应,这种 国剧 “新常态” 指向的是怎样的营销思路? 女性互助 是否会形成新的创作套路,又如何避免观众 产生钝感甚至反感 ?

剧版《生万物》改编的一个重点, 就是女性群像 的 设计 ,比原著多了许多温情和复杂性。

无论是临终还 愧疚着 “ 对儿女不够好 ” 的绣绣娘,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中的绣绣、为她与人争辩的大脚娘,都有着让观众感动的人物闪光 ,后者在演员迟蓬的演绎下更成功出圈 。

即使是立场与宁绣绣相反、在传统创作中偏反派人物的角色如费左氏,通过秦海璐的演绎,会让人看到当家主母强硬背后的 迷茫 , 其在 封建礼教规驯 下被封闭 的 自我 人格, 映射着 角色的 悲凉底色和注定的悲剧结局 。

随着剧情渐渐展开,包括苏苏、银子 、露露 等人物 都在 表现出更 生动鲜活 的一面 。 女性群像刻画的友好,成为该剧的重要加分项。

如果放在传统年代剧叙事里,受辱出嫁后的婆婆、替姐出嫁的苏苏包括费左氏,都会是与女主角天然对立的 “ 坏人 ” 。但《生万物》包括近期的很多剧集,在处理类似人物关系的时候都选择了 去标签化的方式 。

比如《小巷人家》得以出圈的 一条 主线,就是黄玲与宋莹这对邻里姐妹相互扶持、走过艰难岁月,而邻居家的 主妇 以往 有不少都是 “ 长舌妇 ” 形象;《六姊妹》中的母女七人 ,除了 小妹长大以后频繁添堵, 全剧没有呈现太多姐妹之间的矛盾,而主要聚焦在她们共同面对外来问题 。

制片人向通对狐厂娱乐观察 分析认为 , 如此变化是基于 对市场的反馈 : “以前常见的 比如恶婆婆、坏闺蜜这种人物形象,遭遇的争议越来越大。 其实观众并非 完全不接受这种形象 ,而是 当 类似的人物 居然 成为套路, 那么创作者 对女性的观察或许是 需要 质疑的。 ”

“ 避免 这些所谓 ‘ 套路 ’,就 会成为 创作者 新的常态化选择。 ”

剧本策划曹璐进一步分析认为,之所以过往会出现女性 相争 的情节套路,其实是源于对上一代女性观众的 内容 定制。

“ 根本上 就 是 在 制造焦虑。 女性家庭和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其实是对电视时代不同圈层的女性,提供了不同的代入空间 ;甚至 比如恶婆婆往往会刻画得很夸张, 那除了给儿媳们出气,也 给高年龄层女性一种自我评判的优越感 ——都是 婆婆 , 我的表现 比起她 要好得多。 ”

“ 但放在当下,类似的代入关系会不太成立,因为过往那种紧密的、强交互关系的家庭关系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外部压力放大的情况下,观众会更需要一种理想化的温情社交,那么所谓 ‘ 女性互助 ’ 会获得更多观众的叫好。 ”

事实上,直到两年前的《烟火人家》《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强烈的母女冲突依然是创作的主要选项,陈小艺和徐帆刻画的两位 “ 疯妈 ” 虽然 颇具 生活气息,也 有 一些评论表示 “ 再现了我和我妈吵架 ” ,但 整体对剧集的带动有限 。

两年后,观众 已经 发出自己的声音 —— 要温情不要争端 ,要互助不要互掐 。 如今的母女关系,是《雁回时》里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的阮惜文(温峥嵘饰),是《 180 天重启计划》 里与 女儿吵吵闹闹、却支撑彼此的吴俪梅(吴越饰)。

“当下 的观众会更希望剧集帮助他们造梦,而不是探讨或者再现他们的人生。 ” 曹璐表示, “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物关系尤其是女性角色群像,在创作时都会被赋予更多柔光。 ”

“ 现实已经很难了,干嘛不治愈一点呢? ”

不只是剧集内容, 在综艺领域,女性互助也在拿到比 “ 撕 X ” 更多的票数。

比如《花儿与少年》系列,从 《丝路季》 包含秦海璐、秦岚、辛芷蕾等五位姐妹的 “ 北斗七行 ”, 凭借群像 的 化学反应 ,实现节目 热度口碑双爆 ; 到 最新的 “ 同心季 ”, 那英、陈数、马思纯等 都 有话直说,女性之间的不内耗与相互体谅,成为许多观众 追看 节目的重要原因。

这也表现出从业者目前 对市场偏好的某种 “ 共识 ” 。

“ 能够带动讨论 的 有两种内容,一是 ‘ 制造焦虑 ’ , 二 是 ‘ 寻求共识 ’ 。 ” 向通表示, “ 前者会更容易,嘉宾闹矛盾 , 就很 容易出圈,但从近两年的动态看,这种黑红对节目热度可能还有短期好处,对制造矛盾的人基本全是负面影响。 现在大家会默契地选择 ‘ 寻求共识 ’ ,形成一种强治愈 的 氛围。 ”

进一步看,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关注,也是源于近年来女性独立正在形成更广泛的讨论。

剧宣 人员 灿灿表示: “ 一方面,更多的观众正在对相关形成不同层次的认同, 看到 类似情节也会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即使是从规避争议点的角度,在刻画类似角色的时候也会倾向于放大 ‘ 女性友好 ’ , 而 尽可能避免陷入争议雷区。 ”

如此创作取向, 目前已经 从现实题材剧进一步扩展到古装剧等流量类创作 ,并形成一种制造的营销手段 。

今年的作品中,除了《六姊妹》《生万物》等年代 、 家庭剧,还有《利剑 · 玫瑰》这样的打拐题材,突出女警救援被拐女性的互助;此外,女性探案题材 的 古装剧集 , 如《掌心》《朝雪录》等涉及女性被侵害的案件,也会 出现 类似的 传播 。

但如此常态化之下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刻画女性群像 是有门槛的,创作难度不低 ;二是伴随着类似的创作增加,是否会形成新的内容套路?

事实上 从上述作品也能 看到,类似创作并不能确保必然有效传播。如向通所说: “ 如今的观众对剧情的要求是很高的,靠着一种剧情元素就能出圈的时代早已过去,如果不能有较好的人物设计, 口号式的 女性互助 比如 ‘包饺子’剧情, 甚至会造成口碑反噬。 ”

但他也指出: “ 如果剧集本身质量过硬,有着较好的人物逻辑,那么女性互助就会成为一个关键加分项。 所以在创作层面,通常 制作方都会有类似的要求,至少尽量不出现女性恶性争斗的情节 。 ”

女性互助桥段在创作端的常态化,在如今的环境下其实有其必然性。

那么, 如何避免出现套路化问题?

事实上,围绕女性题材的内容,往往需要从业者打起十二分小心。

灿灿就提到,目前大多数时候拟定宣传的时候,会尽可能聚焦到女性本身,不会过度延展: “甚至有些时候,宣传会尽量避开‘女性’关键词; 这类营销如果过度,在当下其实是非常招路人反感的。 ”

如此前《浪浪山小妖怪》路演阶段就出现了类似争议,影视营销会尽可能避免成为这类中心。包括在创作层面,吃到这口题材红利也并不简单。

曹璐指出: “如何给女性观众提供代入感?去年行业提的最多的是大女主,让女主角尽可能独立、建立自己的事业,但不管是复仇、经商还是当女将军,最终要落在谈恋爱,这口气就提不起来;而今年我们会更多说‘互助’,进入更多真实的场景中,鼓励彼此的扶持。”

如前文所言,刻画让观众有共情感的女性互助并不容易, “你要给她足够的动机,这个人物不能是无缘无故的好,观众相信了,才会为你后面的故事买单。从这个层面说, 即使女性题材形成了套路,要真正让这个套路发挥作用,门槛是很高的。 ” 曹璐表示。

“对女性角色有深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是未来影视创作的必修课。”向通进一步指出。

“过去的影视行业很大程度上是男性为主导的, 很多创作套路和所谓经验也是男性思维的;面对过去十几年急速变化的市场,那些固有思路需要彻底抛弃。 如何不喊口号、不过度,创作让女性有代入感的普适角色,现在能做到的依然不多。 ”

围绕女性的创作,未来将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尽管如此,也要警惕未来内容出现 “女性无坏人”现象的潜在问题。

“我个人认为,如果接下来有作品一味把反面角色做成‘全男班’,那么这样的作品,在平台那也是不应该通过的。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即使女性里有反面角色,只要刻画不再脸谱化,能让观众看到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这戏其实会更好。”曹璐认为。

目前已经有不少出彩的女性角色,正在激活观众的认同,不管是《生万物》的宁绣绣、费左氏、大脚娘,还是更早的《雁回时》阮惜文、《小巷人家》黄玲和宋莹,都在表现出行业在女性叙事上的不断成熟。

“让男性也会认可的女性叙事,其内核一定是人性的 , 这或许是未来创作上最需要打开的东西。 ”向通表示。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