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屑于人情世故,为什么胡宗宪说高翰文不适合做官却不说海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1-22 00:37 1

摘要:在《大明王朝1566》里,有人就琢磨,同样是不咋理会人情世故,为啥胡宗宪说高翰文不适合当官,却没这么评价海瑞呢?

《大明王朝1566》逐集图文详解46篇:权力的游戏!转运史购买

在《大明王朝1566》里,有人就琢磨,同样是不咋理会人情世故,为啥胡宗宪说高翰文不适合当官,却没这么评价海瑞呢?

要弄明白这事儿,就得先搞清楚剧里严党和清流围绕浙江“改稻为桑”展开的那场激烈政治博弈,也得看清高翰文与海瑞当时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

虽说大伙平常总打趣小阁老手段不咋高明,可讲真,在“改稻为桑”这事上,严世蕃的政治手腕跟徐阶、高拱、张居正那帮人比起来,那可是不相上下。

两边都清楚,浙江“改稻为桑”能不能推行下去,可是关乎严党与清流这场政治大决战谁输谁赢的关键。

所以,两边只要有能力,都拼了命从中央派人去地方增援。

为了拉拢高翰文和海瑞,两边也都下了血本,诚意十足。

严世蕃把在清水衙门当翰林的高翰文,一下子提拔成手握实权的五品杭州知府。

懂官场门道的人都知道,这提拔跨度可太大了,就算亲爹帮忙,做到这份儿上也难如登天。

徐阶、高拱、张居正这边呢,把举人出身的教谕海瑞,破格提拔成七品县令,帮他迈过了当官路上最难的那道坎儿。

多少举人一辈子都够不着县令这个位置,要是没这段县令经历,海瑞压根没资格调到中央当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更别想给皇帝上书了。

说白了,高翰文就是严党的一杆枪,去浙江就是要全力推进改稻为桑,成了,加官进爵;

砸了,就拿他当挡箭牌。

海瑞呢,是清流的枪,到浙江得想法子阻挠改稻为桑,成了,拿他脑袋祭旗;

砸了,反而能加官进爵。

在官场混,朝中有人好办事,就跟孙猴子取经似的,打死的都是没后台的妖精,这时候敢去浙江搅和,没中央背景撑着,绝对不行。

高翰文背后是严世蕃,海瑞背后是徐高张,靠山的立场决定你的立场,这么看,他俩本该是死对头,都得拼了命完成任务,保住自家靠山。

靠山稳,自己才安全,靠山倒了,第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中途改换门庭,在官场那就是自寻死路,就算你想跳,也没人敢接。

剧里要不是编剧偏爱,给高翰文开了不少金手指,就凭“改稻为桑失败责任人”这罪名,他都得死好几回。

浙江巡抚、按察使都能杀,一个杭州知府还杀不得?

有人觉得严世蕃把高翰文推出去顶罪,心思太坏,其实是误会了。

严世蕃一开始就指望高翰文把改稻为桑干成,实在搞砸了,才拿他遮遮丑。

在官场,这操作挺常见,正因为事难、风险高,才破格提拔你,对你礼遇有加,还送传家宝,搁现在讲,就是“组织考验你的时候到了”,没点难度,凭啥提拔你?

连背锅的觉悟都没有,还敢接这烫手山芋?

弄清楚这些,就明白胡宗宪为啥对他俩评价不一样了。

高翰文还没到杭州,就被胡宗宪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劝得改了主意,直接背弃原来的立场,把“一定要搞成改稻为桑”这初衷抛到九霄云外,还背叛了严世蕃。

没了中央支持,不管浙江改稻为桑最后啥结果,对高翰文个人前途来说,都是死胡同,严党、清流都饶不了他。

胡宗宪心里过意不去,毕竟是自己劝的,才给高翰文支招,让他“闭嘴”保命。

再看海瑞,虽说跟徐高张、赵贞吉、谭纶在政治理念上有分歧,但他从没忘去浙江的任务:只要严党掌权,就抵制改稻为桑。

这任务是清流高层交代的,也契合海瑞自己的理念,所以他一举一动都紧扣这条主线,把职责履行得妥妥当当。

这就是为啥海瑞即便不听话,赵贞吉恨他牙痒痒,中央依然有人保他,胡宗宪也对他赞赏有加,什么“不屑于人情世故”,不过是借口。

最后还有俩问题。

第一个,高翰文有没有可能在浙江完成改稻为桑?答案是有可能。

证据就是郑泌昌、何茂才被砍头后,赵贞吉还在浙江接着推改稻为桑,还喊着“再苦一苦百姓”,海瑞碍事,就把他调走。

高翰文要是有赵贞吉那手段,朝里有严世蕃撑腰,省里有郑泌昌、何茂才支持,还有织造局帮衬,做到赵贞吉那份儿上,就算完成任务了。

第二个,改稻为桑会不会激起民变?

这都是源于胡宗宪那句话,到底会不会,谁也说不准,赵贞吉强力推进,也没见闹出啥大乱子。

胡宗宪很可能怕影响“剿灭倭寇”,才夸大其词,在他心里,“剿灭倭寇”才是头等大事,啥事都得给它让路。

退一万步讲,就算激起民变,也不是一下子就爆发的,高翰文顶着“改稻为桑有功之臣”的名头,操作空间可比现在大得多。

赵贞吉就靠这政绩调到中央当户部尚书,留下的烂摊子甩给下一任浙江巡抚,就算民变,板子也打不到北京的赵贞吉身上。

高翰文完全能在民变前活动活动,调回北京,把麻烦留给下一任杭州知府。

只要严世蕃不受浙江牵连,还在内阁掌权,对他来说,保住高翰文好处多多,毕竟对高翰文有知遇之恩,高翰文也完成过任务。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