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磨一剑,《沉默的荣耀》编剧卢敏的“还愿”与敬畏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8 07:40 1

摘要:西山森林公园,秋意正浓。总编剧卢敏站在四位烈士的墓碑前,默默许下心愿:“如果这部剧能播出,我一定来还愿。”

西山森林公园,秋意正浓。总编剧卢敏站在四位烈士的墓碑前,默默许下心愿:“如果这部剧能播出,我一定来还愿。”

“要是早知道要花七年时间,我可能真的不敢开始。”回忆起《沉默的荣耀》的创作历程,卢敏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创作者的心声。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她和团队偏偏选择用七年光阴,细细打磨一部早已知道结局的谍战剧。

当同行们都在争分夺秒地追赶播出档期时,卢敏团队却在历史资料堆里一待就是七年。

“真实人物的把控是最难的。”卢敏坦言。创作就像在历史的镣铐中起舞,既不能违背史实,又要让故事打动今天的观众。

他们找到了破解之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重要的历史节点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而细节之处则需要艺术的呼吸感。为了还原真实,团队翻遍了《冷月无声:吴石传》《朱枫传》等大量史料,连一张老照片、一则旧报纸都不放过。

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让快速创作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沉默的荣耀》最动人的地方,是让教科书里的英雄重新拥有了体温。

吴石在敌人面前从容不迫,却会在深夜为欺骗家人而愧疚;朱枫并非天生的特工,她会犯错,也会在宴会上巧妙地套取情报。这些看似“不完美”的细节,反而让英雄形象更加可信。

演员们的投入更是为角色注入了灵魂。为了演好陈宝仓将军的晚年,演员那志东特意增重15公斤。他说只想做一件事——“让角色带着血肉站在观众面前”。

这部剧的用心,处处体现在细节中。

从空军基地战斗机的布置,到查阅舟山天气资料引发的危机,每个情节都经得起历史推敲。而布袋戏这个元素的运用更是巧妙——这个发源于福建、在台湾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成了串联两岸文化记忆的无声纽带。

一场跨越七十六年的承诺

创作团队的用心,早已超越了剧本本身。

那年秋天,剧本大纲刚刚完成,卢敏就带着编剧团队来到西山森林公园。在四位烈士墓前,她在心里许下承诺:如果剧能播出,一定来还愿。

谁也没想到,这个承诺在七十六年后迎来了奇妙的呼应。

卢敏在研究时发现,1949年10月6日,吴石一家人拍下全家福的那天,正好是中秋节。而整整七十六年后,中秋节再次落在了10月6日。这个时间的巧合,让当年的承诺显得更加珍贵。

今年中秋,卢敏和先生专程前往西山还愿。这个看似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其实源于创作者最朴素的信念:“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被感动,又怎么能指望打动观众?”正是这份真诚,让她在朋友圈分享的感悟获得了央视的转载。

时光不负有心人

所有的等待,在剧集播出后都有了答案。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越来越多的观众自发前往烈士故居、墓地瞻仰。“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剧中这些台词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成为今年最打动人的影视金句。

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看完剧后动情地说:“这部剧让奶奶从档案里走了出来,变成了活生生的人。”

如今,西山森林公园的承诺已经兑现。而《沉默的荣耀》这部剧,本身就是在向那些无名英雄们还愿——让他们的故事,终于被这个时代记住。

那些曾经隐姓埋名的英雄,他们的选择与坚守,穿越时空的长河,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起回响。

来源:视客影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