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2》幕后:海宴的创作升华,从“不原谅”到“不怪罪”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8 07:25 1

摘要:八年过去,当观众再度走入大梁王朝,发现那个曾经执着于“雪冤”的海宴已然蜕变。这一次,她的笔下不再是复仇的火焰,而是宽恕的微光。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幕后:海宴的创作升华,从“不原谅”到“不怪罪”

文/鼎客儿

八年过去,当观众再度走入大梁王朝,发现那个曾经执着于“雪冤”的海宴已然蜕变。这一次,她的笔下不再是复仇的火焰,而是宽恕的微光。

2017年,《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播出,观众惊讶地发现:那个曾经让梅长苏背负血海深仇的海宴,如今却让萧平旌在父兄墓前放下仇恨。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海宴完成了从“执念”到“释然”的创作哲学升华。

但这种转变,绝非意味着她不再纠结。恰恰相反,她在《风起长林》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创作困境——如何在经典之后重新出发?

《琅琊榜》的核心是“雪冤”,是十二年前七万赤焰忠魂的血海深仇。梅长苏重返金陵的唯一目的,就是还历史一个真相。

而《风起长林》的开篇,萧平章、萧平旌兄弟已然生活在阳光下。他们的困境不再是复仇,而是如何在污名中坚守初心。

这种转变彰显了海宴创作境界的升华。她不再满足于“善恶有报”的传统叙事,转而探索更深刻的人性课题——当世界辜负了你,你该如何自处?

萧庭生临终前对平旌的教诲,道出了这种转变的精髓:“你若是觉得世间不公,又当如何?难道要学那落第举子,因此就怨天尤人不成?”

从执着于“讨回公道”到学会“与不公和解”,海宴笔下人物的成长,恰恰折射出她创作心态的成熟。

《琅琊榜》是梅长苏一个人的史诗,所有人物都围绕着这一个核心展开。而《风起长林》则构建了更加立体的群像画卷。

萧平章的沉稳担当、萧平旌的率性成长、蒙浅雪的巾帼不让须眉、林奚的独立清醒,甚至反派萧元启的复杂性,都展现出海宴在人物塑造上的进步。

她不再依赖单一主角的光环,而是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弧光。就连配角荀飞盏,也经历了从固执到通达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需要极大的创作自信——她不再需要依靠一个“神化”的主角来支撑整个故事,而是相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魅力。

正如导演李雪所说:“《风起长林》讲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如果说《琅琊榜》展现的是“如何推翻腐朽”,那么《风起长林》探讨的则是“如何守护美好”。

海宴在第二部中将笔触伸向了更深刻的主题:当忠诚被利用,当信任被辜负,一个人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长林王府的悲剧在于,他们越是忠勇,越是招致猜忌。但这种猜忌并非全然无理——从皇权的角度看,功高震主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海宴没有简单地将皇帝塑造为昏君,而是展现了他的无奈与恐惧。这种对矛盾各方都能给予理解的态度,显示出作者格局的扩大。

她不再满足于讲述一个“忠奸分明”的故事,而是勇敢地踏入道德的灰色地带,探讨那些无解的政治与人性问题。

《琅琊榜》中,梅长苏与霓凰的离别令人心碎,那种情感的渲染是强烈而直接的。而《风起长林》中,情感的表达则更加内敛而克制。

萧平章临终前对蒙浅雪的微笑、萧庭生握着先帝赐予珠串安详离世、林奚与萧平旌在山巅的相视一笑——这些情感瞬间不着痕迹,却余味悠长。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萧平旌遭受诬陷时,他没有选择像梅长苏那样精心布局、以牙还牙,而是选择了放下:“既然他们不信,我又何必证明?”

这种从“证明自己”到“无需证明”的转变,是海宴创作哲学的最直观体现。她笔下的人物终于从“他证”走向了“自证”,完成了精神层面的成长。

创作《琅琊榜》时,海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写手,她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才华。而到了《风起长林》,她已无需证明什么,可以纯粹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转变让她在处理敏感话题时更加从容不迫。她敢于让主角选择“不复仇”,敢于展现忠臣的尴尬处境,甚至敢于描写明君也会犯下几乎亡国的大错。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风起长林》想探讨的是,当我们面对不公时,除了以牙还牙,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海宴勇敢地把它提出来,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勇气,正是一个创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从《琅琊榜》到《风起长林》,海宴的笔触变得更加沉稳通透,但她的内心从未停止思考与探索。

正如一位剧评人所言:“如果说《琅琊榜》是青春的锐气,那《风起长林》就是中年的智慧。”海宴没有重复自己的成功,而是选择在已有高度上继续攀登。

她的“升华”并非不再纠结,而是学会了与纠结和平共处——正如她笔下那些人物,最终都学会了与命运和解。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刻的创作境界?

本文为《琅琊榜》和《风起长林》同人衍生作品,人物设定取自原著,故事情节为原创。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鼎客thin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