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没有在横店搭个景就开拍,剧组跑遍中国南北,从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到山西平遥的老票号,再到安徽茶山和江南水乡,最后到北京的洋楼胡同,每个地方都真的去踩点,真的搭景,连地上铺的砖都用碎砖块堆出来,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这地方确实存在过,人在这里生活过。
这剧没有在横店搭个景就开拍,剧组跑遍中国南北,从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到山西平遥的老票号,再到安徽茶山和江南水乡,最后到北京的洋楼胡同,每个地方都真的去踩点,真的搭景,连地上铺的砖都用碎砖块堆出来,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这地方确实存在过,人在这里生活过。
衣服不能随便挑选,宁古塔那个地方冷得让人受不了,穿貂皮不是要显摆自己,而是为了保住性命,南方姑娘把裙子卷起袖子,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干活更方便,京城大街上能看到西洋裙和马面裙混在一起走,
这是真实的历史情况,穷人的衣服带着破洞,不是剧组偷工减料,是故意做旧处理,一年到头只有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些细节比那些磨皮打光的完美面孔更让人信服。
演员们确实在泥地里打滚,在雪堆里爬行,陈晓和孙千拍那场救人戏的时候,整个人陷进泥坑出不来,全组人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骑马赶路,在内蒙古草原上等牧民配合录制长调,一等等了好几个星期,这不像是在演戏,更像是在拼体力。
有些剧里竹林是绿幕合成的,人物被修图修得变了样,这边是靠身体硬扛恶劣天气,那边是依赖电脑制造虚假画面,成泰燊和黄志忠这些演员,脸上有皱纹,说话时带喘气,眼神沉沉的,他们不靠长相好看,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
现在很多剧组为了省事,常常重复使用布景,《莲花楼》里那个楼梯就在好几部剧里出现过,《七夜雪》里李沁的脸修得都快像朱元璋了,一般能重复用的就重复用,省钱又省力,可这部剧不一样,平遥的街巷重新搭建,地窑也亲手砌起来,茶山直接搬来种上,成本高、周期长,但他们觉得值得,观众不是好糊弄的,你敷衍他们,他们心里明白,只有真风雪、实砖瓦、流真汗的人,才配称作演戏。
技术越发展,就越有人想找捷径,AI能换脸、能做背景、能调颜色,什么都能干,但这部戏偏偏反过来做,不用AI修图,画面保持黑白灰的调子,不靠绿幕拍雪景,全是实拍的,也不请流量明星,让老演员来演,不是他们不懂技术,是他们明白观众想看真实的东西,特效可以做得炫,但骗不了人的心,你把观众当傻子,人家早晚不会买账。
看过很多电视剧,特效做得花哨,人脸磨得光滑,但看完就忘了,这部剧不一样,它拍出风吹的样子,雪落的声音,人挣扎的状态,衣服上的补丁,手上的老茧,走路的喘息,都是实实在在的细节,这些不是装饰,是生活留下的印记,真想讲好一个时代的故事,就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把人当成真实的人来拍。
有些人认为,只要明星有热度,剧情够夸张,观众就会接受,但现在的观众变得更精明,他们不排斥特效制作,却讨厌虚假感,一部剧能否触动人心,不在于画面多华丽,而在于细节是否真实,你把破旧衣服当作道具,把泥泞地面当成背景,把演员视为工具,观众马上就能察觉到,这跟演技无关,而是态度问题。
说到底,拍戏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不能指望用人工智能生成一段历史故事来让观众感动,因为感动源于真实体验,而真实来自用心付出,这部作品没有太多响亮口号,也没有宏大场面,但它认真对待地理环境、服装细节、演员表演和整体氛围,不追求速度,不节省成本,只求对得起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思考能力,如今能做到这一点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少见了。
来源:氡星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