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是她的错》聚焦职场女性的育儿困境,从无数日常化的场景入手,呈现丈夫们的冷漠或病态。最终,妻子用决绝的方式,逃离让人窒息的婚姻。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一部既能精准刻画女性困境,又不会过度消费女性苦难的剧作了。
近期播出的悬疑美剧《都是她的错》,在豆瓣由7.7万人打出9.2的高分,成为全年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
《都是她的错》聚焦职场女性的育儿困境,从无数日常化的场景入手,呈现丈夫们的冷漠或病态。最终,妻子用决绝的方式,逃离让人窒息的婚姻。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一部既能精准刻画女性困境,又不会过度消费女性苦难的剧作了。
巧合的是,今年先后播出的两部国产影视作品《酱园弄・悬案》(以下简称《酱园弄》)和《命悬一生》,同样着意描画婚姻中女性的绝望处境,口碑却都不尽如人意。
在“女性叙事”日益泛滥的当下,文艺作品应该如何呈现苦难?为何很多以“杀夫”为主题的作品,观感上并不先锋,反而“又新又旧”?
将上述三部作品对比分析,能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
《酱园弄》和《命悬一生》都由男性执导,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主创团队都十分迷恋苦难叙事。《命悬一生》中,女主角吴细妹经历的磨难几乎能写成一本《刑法》。
吴细妹16岁就被舅舅一家强迫嫁给37岁的鳏夫。鳏夫的第一任妻子被家暴致死,尸体埋在堂屋的地板下。鳏夫没有生育能力,却还想要孩子,于是找自家亲戚强奸吴细妹。
不堪凌辱,杀死第一任丈夫后,吴细妹的苦难没有结束。她进城打工,被逼卖淫,认识的第二任丈夫是个无所事事的混混。新任丈夫好赌、嫖娼、为财杀人,甚至沾染上毒品。吴细妹为他打胎两次,第三次怀孕时险些被对方掐死,这才奋起反击杀夫。
折磨接踵而至,殴打、虐待、强奸、赌博、嫖娼、吸毒无所不包,这必然导致要素过多。吴细妹就像一个苦难的容器,观众要么因为苦难的过度堆砌而生理性“同情”,要么因为太戏剧化而无法相信角色。
同样以女性杀夫作为主线剧情的影视作品《酱园弄》,也使用了相似的叙事的逻辑。主角詹周氏杀夫前,影片用大量笔墨呈现其遭虐打的过程:詹周氏被丈夫一脚踹倒,又攥住头发暴打;詹周氏被连扇数个巴掌;詹周氏被拎住衣角,从楼梯上拖下……
法国思想家阿莱克西·托克维尔曾探讨过贵族作为统治者,对平民处境的无知与傲慢。托克维尔认为,长期拥有权力会导致统治者的认知麻木,长此以往,统治者无法理解底层民众的苦难,也不愿相信平民有反抗的勇气。
某种程度上,托克维尔的分析可以解答:为何部分男性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处境缺乏细致的理解?贫穷、暴力、侮辱、性侵……似乎只有为主角营造出孤立无援的绝境,一些创作者才认为女人有动机和勇气反抗。有些时候,处于上位的人,很难真正体会下位者的恐惧和压抑,也就无法做到同情和理解。
和上述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的热门悬疑美剧《都是她的错》。这部美剧由两位女性执导,同样是个杀夫故事,但切入角度更具现实质感。
剧中,主角玛丽莎察觉丈夫皮特膨胀的掌控欲,最终将皮特杀死。导演在剧集前期对丈夫病态心理的呈现,是通过无数细节铺陈而成的。
玛丽莎和皮特的儿子被人蓄意绑架,皮特上一秒还在崩溃痛哭,下一秒就开始指责玛丽莎的粗心导致孩子失踪,紧接着他又飞速向玛丽莎道歉。
这样的场景反复在皮特与家人对话时出现,皮特先通过贬低打击对方的自尊心,又迅速否认自己的恶意,并强调自己对家人无私的爱和付出。在他的操控下,他的姐姐和弟弟早已成年,却都无法离开他的帮助独立生活。
同样是为了呈现关系中的冲突,《命悬一生》和《酱园弄》堆砌了大量暴力情节,《都是她的错》则让主角回归日常,通过吵架展现玛丽莎的窒息与愤怒。
儿子失踪后,玛丽莎联系到记者采访,试图借用媒体号召更多人提供帮助。而记者上门前夕,皮特却和亲戚爆发争执,吵个不休。
玛丽莎试图制止这场混乱,她清理地上被打碎的玻璃瓶,频繁走到窗边观察记者是否已经到达,几次要求大家停止争吵却一直被无视。孩子失踪、记者即将上门、皮特一家喋喋不休……玛丽莎在多重压力下崩溃,她跪在地上,眉头紧锁,双眼噙泪。
这一刻,无需任何刺激感官的画面,观众能充分感受到玛丽莎的窒息,进而理解她离开皮特的决心。
和《命悬一生》《酱园弄》类似的,刻画底层女性生活的影片还有宝拉·柯特莱西执导的《还有明天》。同样展现家暴,《还有明天》用双人舞的形式呈现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略带滑稽和疯狂的呈现形式,不会减少观众能感知到的女主角的痛苦和悲怆。”
对柯特莱西而言:“用很悲痛的方式去展现悲痛,反而不会那么真实,用荒诞的方式展现,其实更接近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当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叙事目标和影像风格,关键是创作者希望通过暴力情节表达什么。是要呈现施暴者的残忍,还是要呈现受害者的惨状?是要呈现关系中弥散的窒息感,还是要呈现偶发的冲突事件?不同的叙事目标可能对应着截然相反的表现手法,说到底,暴力事件是男女关系中的一个爆发,而火山爆发前后发生了什么,有更多需要言说的部分。
杀夫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反击,更是与父权社会的对抗。所有影视作品对杀夫案的呈现,都离不开一道选择题:着重描摹个人的觉醒,还是时代的重压?
《命悬一生》把重心放在了对环境的刻画:贫穷的渔村、对别人指指点点的村民、逆来顺受的母辈、麻木不仁的丈夫……种种因素组成一座大山,重重压在吴细妹身上。
陈可辛拍摄《酱园弄》,主要想探讨的概念是“临界点”——不只是詹周氏婚姻的临界点,也是时代的临界点。他接受采访时提到,薛局长是公权的代表,电影中很强烈的节点就是,一个弱女子站起来,而公权倒下去。
选择本身无分对错,问题在于,有的创作者着意凸显环境黑暗的同时,一再弱化角色的成长变化,最终让杀夫者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
吴细妹逃离第一任丈夫后,没经过多少反思或心理斗争,很快便投入新的爱情中飞蛾扑火,堕胎两次也无怨无悔。她学会了理发的手艺,但没过多久就在第二任丈夫的搓磨中将手艺丢掉,在家洗衣做饭。
包括杀夫在内,吴细妹的全部人物动机都围绕身边的男性建立,舅舅、连续两任丈夫、患有罕见病的儿子……她的人生就是随波逐流,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男人的附庸。
更遗憾的是,作为一部有原型人物的影片,《酱园弄》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虚构的薛局长一角,却将女主角塑造得空洞而扁平。明明在当年的媒体报道中,有大量生动的现实细节可以取用。
詹云影曾与一户人家的丫鬟兰喜通奸,兰喜因为怀孕被主人家赶走,无家可归最终被詹周氏收留。詹云影认为兰喜母子是讨债鬼,害自己丢了工作,对ta们动辄打骂,反而是詹周氏从中斡旋,将孩子送给邻居,又送兰喜出嫁。
自己的处境已然足够艰难,詹周氏为何要对兰喜伸出援手?她和兰喜如何相处?她怎样劝阻詹云影对兰喜母子的虐待?又如何在外操持,安顿好兰喜母子?
这些值得挖掘的细节通通未在电影中呈现,取而代之的是,詹周氏一次次遭受男性的虐打,被旁人几句话就陡然唤醒了求生意志,或时而坚决反抗,时而有气无力的突兀表现。
詹周氏的饰演者章子怡也曾谈及她对“临界点”的理解:“就是你死也不能不往下走。”相比导演对“临界点”的理解,演员的理解更加落地,也更有生命力。可惜的是,演员的冲劲在电影中变成了无根的浮木,连带角色的命运一起,女性个体的光彩被宏大叙事淹没。
和大而化之的时代故事相比,《都是她的错》呈现的内容堪称鸡毛蒜皮。女性角色反复和丈夫纠结撕扯的,不过是今天谁去接孩子放学,谁哄孩子睡觉。
珍妮是女主角玛丽莎的好友,推动珍妮下定决心离婚的瞬间,是她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发现,丈夫一直在撒谎。丈夫借口有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事实上他只是躲在车里,边吃薯片边刷短视频。
日常的崩塌就是如此平常,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透过一个谎言,观众就能感受到职场妈妈的无奈与愤怒。
国产杀夫影视作品中,还有几处改编耐人寻味。《命悬一生》的原著小说里,吴细妹杀掉第一任丈夫后进城做“槟榔妹”,穿着单薄在路边推销槟榔,需要出卖色相,但不必真的从事性交易。电视剧则把吴细妹改写成了妓女。
原著中细妹和第二任丈夫相识的契机,是细妹遭遇抢劫,被丈夫搭救。而在电视剧中,抢钱变成强奸,丈夫救下了险些被人奸污的细妹。
类似与性相关的改编也出现在《酱园弄》中。现实中的詹周氏杀夫案里,詹周氏曾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一位“奸夫”小宁波,但很快她就承认是自己故意攀咬。因为小宁波屡次唆使詹云影赌博,她才出于愤怒,把小宁波拉下水。后续审讯中,詹周氏多次否认她和小宁波发生过肉体关系。
电影里主要改掉了两处细节,第一,由詹周氏主动供述,改成薛警长调查发现小湖北(即现实中的小宁波)的存在,看似消除了詹周氏诬告的道德污点,却也消解了她的愤怒,和与权力周旋时的主体性;第二,为小湖北和詹周氏添加了子虚乌有的性交易情节。
为什么部分创作者如此执着于让杀夫的女性和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
美国女性主义者凯瑟琳·麦金侬曾说过:“统治是男性性行为的核心,而性是男性统治的核心……真正让男性兴奋的不是性爱,而是通过性行为体现出来的权力,是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命悬一生》中的强奸未遂,转化成了丈夫英雄救美的勋章,《酱园弄》中的性,变成了詹周氏被胁迫被操纵的耻辱。看似先锋的杀夫叙事也藏不住陈腐的价值观,几处改编的共同点就是,男性一直是性行为的掌控者,女性看似完成了对夫的杀戮,却从未逃脱父权社会贞洁观的审判。
真正反叛的华语杀夫作品,反而是台湾作家李昂于1983年首次出版的中篇小说《杀夫》。同样取材于詹周氏杀人的真实事件,李昂小说的开篇,是女主角林市与母亲的故事。
林市父亲早亡,房子和地被叔叔抢走,童年时只能和母亲住在祠堂里,饥一顿饱一顿。林市目睹一次军人经过,在祠堂用白米饭团和母亲达成交易。“林市看到被压的阿母,阿母的那张脸,衰瘦脸上有着鲜明的红艳颜色及贪婪的焕发神情”。
祠堂无疑是父权文化的象征,林市的母亲为一口白米饭焕发出的欲望,足以视为与父权社会决裂的标志。这也是一个女性的活命本能盖过所谓贞洁,盖过母亲或妻子身份的瞬间。
后来年幼的林市就失去了母亲的消息,在她的梦里,常会出现几根祠堂特有的柱子。“一阵雷呜由远而近,轰轰直来,接着轰隆一声大响,不见火焰燃烧,那些柱子片时里全成焦黑,却仍直挺挺的挺立在那里,许久许久,才有浓红颜色的血,从焦黑的柱子裂缝,逐渐的渗了出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讲师薛静,曾在接受看理想采访时提到:“对于女性来讲,弑夫是双重的背叛。过去的夫妻关系中,妻的很多价值是通过夫来体现的,这时,弑夫是自己的价值获得出口的渠道,也是对于旧社会秩序的叛离,弑夫导向的目的往往是成为自己。”
杀夫是一种真正决绝的反抗,不只是浮于表面的出走,更是对底层秩序的背叛。遗憾的是,许多影视剧只是套用了杀夫的表,从未触及杀夫的里。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女性主义作品”总离不开“又新又旧”的争议,新的是技法,是包装,旧的内核与价值观却总会在细节处泄露出来。
2025年了,依然有很多创作者,没能跟上“詹周氏们”的脚步。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