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收官4天,最讨厌角色排名曝光,妈宝男第2,第1意向不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6 08:23 1

摘要:有趣的是,这份“最讨厌名单”里,排在前几位的,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而是那些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却又格外令人心累的人:妈宝男、啃老父亲、爱装好人的老板、耍赖的小舅子、算计遗产的小三……

《四喜》播完已经几天了,讨论却没停过。

打开评论区,大家早就不再单纯聊剧情,而是开始列“最想屏蔽角色排名”。

有趣的是,这份“最讨厌名单”里,排在前几位的,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而是那些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却又格外令人心累的人:妈宝男、啃老父亲、爱装好人的老板、耍赖的小舅子、算计遗产的小三……

很多人看着看着会突然沉默——因为这些人太眼熟了,甚至像是从自己家、亲戚家、同事朋友圈里直接拎出来的一样。

比起夸张的狗血剧情,这种贴着现实皮肤的刺痛,更让人难以逃避。

如果说《四喜》里有真正意义上的“恶角”,那他们的“恶”很少体现在违法犯罪上,而是埋在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之中:一句不顾场合的话,一个只顾自己情绪的冲动,一次打着爱的名义的操控。

所有的矛盾,都是从“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开始,慢慢酿成无法挽回的裂痕。

先从很多观众意想不到的第一名说起。

按理说,最让人讨厌的应该是破坏婚姻的小三,或者半路冒出来抢财产的人。

可弹幕和评论真正集中火力的,却是那个永远不肯长大的父亲——许大成。

他身上有一种特别扎心的熟悉感:嘴上挂着“都是为了你们”,行动却处处添乱。

儿子筹备婚礼,别人家父母在精打细算地计划,他却想着“弄点快钱”,跑去开黑车。

车子被扣、自己受伤,婚礼预算被彻底打乱时,他第一反应不是内疚,而是抱怨“运气不好”“都是为了帮家里”。

最让人窒息的,是他在婚礼当天的那一场闹剧。

仪式正在进行,新人紧张又期待地站在亲友面前,亲家双方好不容易调节到一个和和气气的氛围,他却突然冲出来,攥着一份鉴定报告,不顾任何人脸色,硬要把尘封多年的亲子纠葛扯出来当众宣告。

那一刻,不只是被指名道姓的养父母尴尬得无处安放,就连围观亲戚都不知该把目光放哪。

所谓的“血缘真相”,在他嘴里成了指责别人“占了自己便宜”的理由,完全看不见孩子这些年在别人家长大的心情和养父母付出的那些温情。

很多观众在那一段心里都咯噔一下——因为现实里,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有人在孩子婚礼上翻旧账,有人当着亲家说难听话,明明知道这一天对新人有多重要,却偏偏要用自己的情绪盖过去。

到底是爱,还是只是在借爱之名,满足自己控制局面的欲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大成会被骂得最惨:他并没有做什么极端恶行,但他把一个成年人所有不负责任的样子,展示得一清二楚——情绪化、不肯面对现实、不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却总是拿“我是你爸”当护身符。

与这个“问题父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被排进厌烦榜前列的角色:许知冬,这个“成年了还没断奶”的儿子。

很多人一开始对他还有点同情:原生家庭不稳,父亲不靠谱,母亲性格强势,姐姐扛起大半个家,轮到他成家时,不免有些手足无措。

可剧情越往后,观众越发现,他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长大。

婚礼筹备他不怎么张罗,婚后买东西他习惯性把选择权交给母亲。

妻子想给自己添点过得去的家电,他心里不是想着“我们能不能咬牙负担一下”,而是第一反应:我妈觉得这个贵,那就算了。

妻子孕期提出请专业月嫂,考虑到双方父母年纪和照护能力,他的回答却是:“我妈说不用,家里人更放心。”语气里甚至带着一点替母亲辩护的不耐烦。

每一次涉及到母亲和妻子立场不同,他的态度都高度一致:先维护母亲,再劝妻子“多理解一点”。

他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和稀泥”,实际上是把所有矛盾都推给了妻子,让她去迁就自己最舍不得碰触的人。

很多人骂他懦弱,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男人生活里比比皆是。

他们并非恶意伤人,只是习惯把“听妈妈的话”当作安全选择,长期忽略了婚姻其实需要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家”,而不是让妻子去适配自己原生家庭的所有要求。

如果说许大成代表的是“不负责任的上一代”,那许知冬则是“拒绝长大的这一代”。

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把“家人”当作自己犯错、退缩的缓冲垫,却很少认真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家承担些什么。

排在“厌烦榜”第二位的,则是另一种形态的妈宝男——张浩。

他和许知冬不同,不需要在巨大的原生家庭裂缝里挣扎,他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一个能力不错、收入更高的妻子,还有一个爱插手的小姑奶奶式婆婆。

表面看起来,他是那种“随和好说话”的男人:面对母亲的催生,他笑笑,转头把压力扔到妻子身上,用一句“我妈年纪大了,想抱孙子”做解释;妻子对婆婆的不满,他不会认真沟通,只会敷衍着说“她也没别的事,就爱操点心”,像是在调停,实则是站在旁观者位置,把自己摘出去。

让人最难以接受的,并不是他不上进,也不是他爱听母亲的话,而是关键时刻那种对家庭利益边界毫不在意的举动——原著里他瞒着妻子,把合作项目的资金挪给母亲买房,似乎已经完全习惯了“妻子的钱也是自己家钱”的逻辑,仿佛他这边“孝顺”,妻子就应该心甘情愿买单。

这种行为折射的是一种极为普遍但极具伤害性的问题:在一些婚姻里,夫妻共同财产被一方默认为可以无条件用来填补自己原生家庭,而另一方的家庭、压力和风险却往往被忽视。

爱与孝,在这里变成了单向流动。

有人在评论区说:“这样的男人最可怕,他嘴上从不说重话,也不摔东西,却能一步一步把你拖进无底的泥潭。”这话不夸张。

因为他看似温和实则自私,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把所有隐形成本转嫁给最亲近的人。

如果说这两位妈宝男主要是“软”的问题,那么冯志就是典型的“端着道德人设,却做尽亏心事”的人。

从外界看来,他事业有成,为人圆滑,待妻子女儿也不算苛刻。

开口闭口都是“家”“责任”“体面”,甚至在妻女起争执时,总是一副耐心劝解的模样。

很多人初看时,甚至觉得他是剧里相对靠谱的中年男性之一。

可往细里看,他的自私比谁都锋利。

公司资金紧张,他要求女儿尽快赚钱“帮家里减轻负担”,对女儿的小小要求都要精打细算,一张住宿充值卡也要斟酌半天。

转过头,他却心安理得地拿公司资金去给外面的女人和孩子搭建一个“备用家庭”。

他不只是在情感上背叛家庭,更是在物质上不断抽空原配的安全感,把所有的风险留给合法妻女。

直到他突然离场,留下的不是好口碑,而是账本上的窟窿,还有一纸让所有人都愣住的遗嘱——大部分财产流向了那个隐秘的家庭。

那一刻,何丽华和女儿面对的,不只是一份不公平的分配结果,更是一段近乎被全盘否定的婚姻:原来这么多年,他们以为的“我们一起守护的家”,只是他平衡两边的工具;原来所谓的“为你们好,要体面”,只是用来掩饰自己内疚的表面话术。

无法不问:当一个人习惯在外人面前扮演“好丈夫好父亲”,却在关键选择上始终把利益倾向另一个家庭,这样的虚伪,算不算一种更深层的伤害?

比起情绪暴躁的人,他的温和更像一层厚厚的伪装,让身边的人完全来不及防备。

与这些成年人相比,沈明辉这个“小舅子”看上去似乎只是“不懂事”“爱玩过头”。

可他制造的麻烦,很多时候也不比那些成年人轻。

他最典型的一次“恶作剧”,是拿姐夫恐惧的东西当笑料。

明知道姐夫对蛇有心理阴影,他不止一次用蛇去“逗他玩”,甚至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时候,把蛇塞进狭小封闭的浴室空间。

姐夫被逼到角落,满脸扭曲,手都在抖,他仍站在门外笑得前仰后合。

有人说,那不是真恶意,只是青春期的叛逆。

但问题在于,他从头到尾很少把姐夫当成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家人”,而是当作一个任由自己调侃的对象。

姐姐劝他收敛,他会顶嘴,觉得大人都太紧张;父母指责,他要么不耐烦,要么直接甩脸。

他不吸毒不赌博,不算“坏到极致”,却时时刻刻在消耗家里人的耐心,把别人的界限当作可以不断挑战的乐趣。

这种以“我就是这样”为理由的任性,其实也是许多家庭的痛点之一——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愿意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便闹的小孩?

把镜头转向另一个备受指责的人物——李妍,她几乎集中了观众对“小三”角色的所有愤怒。

她清楚对方有家庭,也清楚自己介入会让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多出难以愈合的裂缝,但她仍然接受财物、房产,把男人给予她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

对她而言,“他爱我”“他说会负责”,似乎就足以成为她忽略原配感受的理由。

真正引爆观众情绪的,是男人去世之后的那一场“公开对峙”。

她几乎没给原配家人半点缓冲时间,就带着律师和文件上门,主张自己和孩子对遗产的合法权益,在言语间暗暗传递一种信息:“你们这些年享受的,也不过是他的一部分而已,现在该轮到我们了。”

从法律角度看,她并不是全无立场;可从情理上,她的冷静、强势、缺少歉意的姿态,足以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

因为在每一个她据理力争的瞬间,原配和女儿多年的付出,全都被压成一句“这只是你们之间的事情”。

在这些人物之中,谁最讨厌?

不同观众有不同答案。

有的人对“小三”零容忍,把李妍排在第一;有人对“妈宝男”格外敏感,认为许知冬、张浩才是现实中最可怕的存在;也有人觉得,像冯志这样披着“好人”外衣,实则处处算计的人,更让人后背发凉。

但有趣的是,当讨论渐渐深入,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比“谁更坏”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标榜着“爱家”“为了你好”“家人重要”,却很少真正尊重家里每一个人的独立意志。

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爱人,却拒绝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应有代价。

当事情失控,矛盾爆发时,他们会很自然地把责任转移给别人——时代不好、运气不好、对方不懂事,唯独很少诚实地说一句:“是我错了。”

这也是这部剧“后劲大”的原因——它没有把冲突处理成黑白分明的对抗,而是通过一个个熟悉到甚至有点刺眼的细节,让我们看到,所谓“讨厌角色”,往往离现实不远。

看完这些人,有没有哪一刻,你会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在某些时刻,我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

当你在家庭群里用一句“这是为你好”强压别人的意见时,会不会有一点像许大成?

当你总是习惯性让伴侣去适应自己的父母,而很少认真倾听伴侣的委屈时,会不会有一点像许知冬、张浩?

当你在朋友圈和亲戚面前维持着“好人形象”,却在真正重要的利益分配上只顾自己时,会不会有一点像冯志?

家庭里的伤害,很多时候不是一次巨大的爆炸,而是无数次被忽视的小裂缝叠加的结果。

一个不顾场合的指责,一次未经商量就挪用的存款,一次把别人恐惧当笑点的玩笑,都会在心里留下痕迹。

没有谁天生就是“恶角”,但习惯性忽视别人感受的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心中排位靠前的“讨厌对象”。

既然剧已经结束,热议还在继续,我们能从这份“最讨厌角色排名”里带走什么呢?

也许最重要的,不是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而是学会反向照镜子:当我们吐槽他们“太过分”“太现实”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我有没有认真听过别人的声音?

在与原生家庭的来往中,我有没有画清过边界?

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我有没有提前想过“这么做,会不会牺牲最亲近的人”?

家庭不是剧情,不会在某一集突然剪辑出一个醒悟的转场。

大部分人的变化,只能从下次争吵时愿意多听一句开始,从花钱前愿意多商量一次开始,从想说“我都是为你好”之前,先问一问:“你真的希望我这样做吗?”开始。

欢迎你也想一想:在这些“最让人讨厌的角色”里,你最排斥的是谁?

是挥霍家庭信任的中年父亲,是一味偏向原生家庭的伴侣,是嘴上说爱你却从不为你考虑的那个人,还是那个永远不肯收敛自己的亲戚?

把答案留在心里也好,说出来也好,重要的是,别让自己在别人的故事里尖锐地骂完一圈,再回到现实时,继续扮演着另一个人的“第一讨厌”。

如果说《四喜》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大概就是: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是靠别人“演”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一次次选择里,克制住自私,学会换位思考,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来源:晨校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