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诡 3》之“去天尺五”单元,堪称神来之笔,可称封神之作。剧中苏无名与卢凌风二人围绕士族门阀展开的理想激辩,不仅精准契合唐代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更将门阀政治的本质剖析得入木三分。
《唐诡 3》之“去天尺五”单元,堪称神来之笔,可称封神之作。剧中苏无名与卢凌风二人围绕士族门阀展开的理想激辩,不仅精准契合唐代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更将门阀政治的本质剖析得入木三分。
此单元最为精妙之处在于,编剧并未局限于过往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士庶对立”或“进士集团对抗阀阅”的单一叙事模式。而是借助韦葭这位士族女子的悲惨疯狂结局,无情地撕开了所谓“士族荣光”的华丽外衣,让皇权与士族之间赤裸裸的生存博弈昭然若揭。
单元开篇,对台词进行历史维度的判断,这亦是剧情中最为出彩的亮点之一。历史上,唐玄宗通过改革科举制度,为庶族人才开辟了晋升通道,成功瓦解了山东士族对朝政的长期垄断。剧中卢凌风与李德裕的身份辩论,若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实则反映出士族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其说这代表了士族的僵化立场,毋宁说是他们面对新制度时内心的惶恐不安。
士族为何会对科举制度产生如此强烈的不安呢?究其根源,在于他们赖以维系自身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权力的向心力,与皇权通过科举实现的人才垂直选拔机制,存在着根本性的逻辑冲突。可以说,“去天尺五”单元最为成功的改编之处,就在于编剧竭尽全力地逼真还原了在这一历史张力之下的权力对决格局。
唐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一场从“门第决定命运”到“文章决定官位”的根本性制度重塑。察举制所遵循的赞助性原则,使得选举权落入举主手中,进而形成主从依附关系,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九品中正制在兴起之初,的确发挥了积极功效。然而,至魏晋南北朝末期,它已然沦为贵族阶层的特权工具,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固化局面。鉴于此,隋文帝下诏推行“二科举人”之法,并依据成功率进行人才选拔,科举制度的雏形由此初现。唐高祖李渊即位后,继续对其加以完善。
这一系列选官制度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心,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正逐步从“血缘世袭”向“官僚选拔”转变。
谈及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先秦时期的军功制,主要以军功作为奖励依据,社会尚武之风盛行。至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之后,朝廷开始注重选拔人才的文学修养,并将其与举贤良方正的标准并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难以对人才的才学进行统一考察,致使选举权力愈发分散。
唐代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考试决定官位”的选拔方式,相较于其他任何选拔途径,都更能确保行政人才的素质。
来源:小范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