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虹在前半部逼宫争产,后半部突然成圣母。现实里,原配能把小三电话拉黑就不错了,谁会收她救命钱?编剧为了圆一个“人性本善”的主题,强行让受害者原谅施害者,把观众当情绪垃圾桶。
95%的原配不会原谅小三,可编剧让冯美奇主动加丁虹微信,还让她掏22万给前婆婆治病。
这不是温情,是把观众的脑子按在地上摩擦。
丁虹在前半部逼宫争产,后半部突然成圣母。现实里,原配能把小三电话拉黑就不错了,谁会收她救命钱?编剧为了圆一个“人性本善”的主题,强行让受害者原谅施害者,把观众当情绪垃圾桶。
更离谱的是许知夏。二胎产检发现手指畸形,婆婆立刻变脸,盯上拆迁款。前36集里,老太太重男轻女到骨子里,结局却突然心疼孙女,理由只是“孩子可怜”。数据摆在那里,全国出生缺陷率5.6%,真遇到这事,家庭第一反应是筹钱、跑医院、抢专家号,而不是围着一张B超单演苦情。
蒋欣一出场,观众就知道她又要哭。她的角色套路被榨得一滴不剩:苦命、隐忍、被婆家嫌弃。观众不是反感她,是反感编剧把“倒霉”当成人物标签,一用就是几十集。
全剧最正常的两个人,大倪和胡刚,踏实上班,认真恋爱,结果连一场婚礼都没拍到。观众给他们算过,正片出场不到10%,弹幕里却刷满了“求结婚”。
为什么?因为普通人就长这样:不偷不抢,不闹不作,日子平淡却暖。编剧嫌这种生活没爆点,把90%的时长留给狗血三角恋,剩下10%还要塞个畸形儿当催泪弹。
剧名《四喜》,说的是四个孕妇。拍到最后一集,没人看到孩子出生,全是成人之间的互相原谅。观众想看的家长里短、孕吐、涨奶、半夜跑急诊,全被“突然想通”四个字代替。
家庭剧最怕“假”。一假,观众就出戏。真正的婆媳关系,是今天吵完明天还得同桌吃饭;真正的夫妻矛盾,是吵完架还得一起凑首付。哪来那么多隔夜仇,又哪来那么多瞬间原谅。
编剧偷懒,把复杂关系写成开关:一按就和好,一按就翻脸。观众被吊起情绪,却发现是空钩子,血压当然飙升。
国产家庭剧走到今天,收视率靠“极致人设”续命:极端圣母、极端恶婆婆、极端出轨男。制片方怕平淡,怕观众换台,于是年年加码,最后把生活剧拍成魔幻剧。
可真正的爆点不是狗血,是真实。菜市场里,大妈为了两毛钱砍价半小时,回家照样把最好的鸡腿留给儿媳;地铁口,小两口因为谁忘了带钥匙吵得脸红,下一秒老公还是把外套披在老婆身上。这些细节没人写,写了也被剪,因为“不够冲突”。
观众不是傻子,能在弹幕里一秒识破“强行洗白”。数据、案例、逻辑,他们比编剧查得还细。你让他们原谅小三,他们就甩出95%的原配绝不和解的调查报告。你让他们相信婆婆瞬间转性,他们就翻出前五集老太太极品发言的截图。
骗眼泪一次可以,第二次就翻车。生活剧最金贵的是“可信”二字。只要人物立住了,哪怕他只是在厨房剥蒜,观众也愿意看半小时。
《四喜》最大的漏洞,是把“和解”当成解药。好像所有矛盾只要一句“算了”就能清零。现实里,伤口好了也会留疤,疤痕还在,下次下雨会痒。看不到这个层次,故事就轻飘飘。
观众要的不是大团圆,而是“我懂你的不甘”。要看到坏人也有软肋,好人也会崩溃,要看到生活把每个人都逼到墙角,还逼他们继续往前挪半步。
写剧本前,编剧真该去趟菜市场。听听卖鱼大姐怎么吐槽儿媳,听听带娃奶奶怎么炫耀儿子月薪。把这些原样搬进剧本,人物就活了,收视也能稳。别让“魔幻”再抢“生活”的饭碗,观众饿着呢。
再不改,下一部剧还是热搜上的笑柄。
别让“假和解”继续毁国产剧,真实的生活比任何狗血都动人。
来源:可靠河流nEsA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