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才过一半,三部号称S+的古偶集体掉到5分以下,最惨的一部24小时就被观众抬走,平台股价跟着跳水3%,这已经不是扑街,是坠崖。
11月才过一半,三部号称S+的古偶集体掉到5分以下,最惨的一部24小时就被观众抬走,平台股价跟着跳水3%,这已经不是扑街,是坠崖。
有人还在问:钱到底烧去哪了?
三亿成本的《山河枕》给出答案:铠甲像塑料,战场像影楼盘,宋茜丁禹兮忙着在烽火里谈恋爱,豆瓣5.3,连粉丝都懒得刷分。
同一天上线的《凤凰台上》更尴尬,任嘉伦的古装滤镜救不了散装剧情,差评一夜冲到六万条,广告商第二周就跑路,撤资速度比观众关屏还快。
流量失灵了。
后台数据冷冰冰:首集完播率低于35%,项目直接判死刑。
《山河枕》28%的留存,意味着七成观众点开十分钟就去找别的乐子。
会员涨到二十五块,没人愿意再为工业糖精交智商税。
以前顶流名字一出,招商PPT就能圈钱,现在流量反而成避雷针,平台内部文件直接写:明年S+剧本必须盲测,流量演员占比砍半。
资本比粉丝跑得快,谁跟钱过不去。
观众换代是根因。
95后00后从小被套路喂大,一眼能分辨哪句台词是注水,哪场拥抱是剧本。
打开弹幕,满屏在数主角一分钟眨眼几次,滤镜厚到能当墙,立刻被截图做成表情包。
他们掌握了解构工具,也掌握了停播键。
以前电视台播啥看啥,现在手机划走只需0.1秒,选择权彻底回到沙发手里。
有人逆势翻身。
《唐朝诡事录3》零热搜零流量,靠8.1分悄悄把钱赚了。
没有顶流,就把钱砸在剧本:编剧是资深悬疑迷,把志怪、历史、推理拆成十块拼图,一集填一块,观众边骂边追,最后心甘情愿打五星。
蒋欣拍《四喜》时,把亲妈经历写进人物小传,哭戏一条过,现场工作人员跟着抹泪。
真诚成了最稀缺特效,谁用谁赚。
平台后台算法已经更新完播率权重,却改不了内容空心的事实。
编剧 rooms 里,十个项目九个在复制去年爆款,人物小传用AI生成,感情线靠热搜词云,台词里塞满网络梗,以为这样就是年轻态,结果首集就被弹幕判死刑。
观众要的是新鲜,不是换壳。
把唐朝换成宋朝,把仙侠换成武侠,套路还是那一套,划走的手速只会更快。
广告商也在学精。
以前谁红投谁,现在先看前三集粗剪,再查编剧过往评分,流量演员超过一半直接放弃。
某饮料品牌把三季度预算全挪给A级现实题材,理由简单:古偶连续三扑,再投就是拿自己的KPI陪葬。
品牌需要安全,更需要故事,观众对套路免疫,对真诚上瘾,金主比谁都清楚。
有人担心行业寒冬,其实该担心的是继续糊弄。
市场只是把烂剧加速扔进垃圾桶,好内容依旧能靠口碑翻身。
你每一次打分,每一次弃剧,后台数据都会变成下一轮融资的底气。
别小看那一条差评,它可能让平台砍掉一个亿预算,也可能让默默无闻的编剧拿到下一部戏。
观众手里握着的不是遥控器,是生杀大权。
怎么避开烂剧?
实操办法就三步:先看豆瓣开分曲线,如果首日5.8第二天跌到4.9,基本没救;再去短视频搜三分钟吐槽,点赞比吐槽多的大概率能看;最后看编剧和导演近五年作品平均分,低于6.5直接绕道。
把时间省下来陪家人,比给资本交智商税划算。
行业洗牌期,最难受的是还在用旧地图的人。
还在迷信流量,还在复制爆款,还在用五毛特效糊弄,观众会教他做人。
真正的好戏,从立项那天就把观众当合伙人,每一页剧本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凭什么让你花二十五块?
想明白这一点,寒冬也能开出花。
想不明白,下一个24小时被抬走的就是你。
来源:小黄杂烩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