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俪17年前这部被埋没的民国剧突然冲上热搜,原因只有两个字:真实。
孙俪17年前这部被埋没的民国剧突然冲上热搜,原因只有两个字:真实。
点进去看完三集,手机直接砸脸上。
没有开挂女主,没有豪门撕逼,只有一个叫沈英的普通女人,被时代推着走,被爱情掐住脖子,连哭都压着声音。
弹幕里全是同一句话:她像极了我妈年轻时那张照片。
2007年《一世情缘》首播,收视平平,电视台播完就下架。
最近有人把孙俪cut剪成十五分钟短片,一夜播放量破千万。
没有滤镜,没有磨皮,镜头怼到脸上,毛孔都看得见。
孙俪那年25岁,还没演甄嬛,已经懂得把情绪收回去,只留一点给观众自己品。
沈英第一次见喜欢的人,只是低头笑了一下,嘴角还没上去,眼神先躲开。
没有背景音乐提醒,没有慢动作特写,你立刻知道她完了,这辈子栽在这个人身上。
后来男人娶了别人,她站在喜宴角落,手里攥着红包,手指在发抖,肩膀垮下去那一秒,比嚎啕大哭更疼。
现在的民国剧喜欢给女主角加buff,留洋归来,商业奇才,随手拯救家族企业。
沈英什么都没有,只会做针线,最大的梦想是攒够三十块大洋买一台缝纫机。
机器没买到,战争先来了,缝纫机被炸成废铁,她抱着零件走了一晚上,脸上全是灰。
孙俪没有整容式演技,不靠炸裂台词,全靠呼吸节奏。
被人冤枉偷东西,她先愣半秒,再轻轻吸一口气,胸口起伏两次,眼泪才掉下来。
导演喊停,现场工作人员集体沉默,摄像师后来说那天机器差点进水。
有人把沈英和甄嬛放在一起对比,发现同一个演员,演法完全不同。
甄嬛最后学会算计,沈英到死都没学会。
她只会把委屈咽下去,继续给人缝衣服,针脚比从前更密。
观众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真正的悲剧不是死,是活着却再也提不起劲。
剧里有一场戏,沈英的儿子问:娘,你为啥不跑?
她回答:跑不动了,娘把力气都用来爱你爹了。
说完继续低头缝扣子,针尖戳进指腹,血珠冒出来,她随手在衣角擦一下,继续走线。
没有特写,没有煽情配乐,弹幕却刷到飞起,全是“我哭了”。
孙俪在采访里提过,拍这场戏前她三天没睡好,把母亲年轻时写的日记翻出来,找到一页写着“嫁给你爸,我没后悔,只是太累了”。
她把这句话抄在剧本空白处,开机前默念三遍,然后走进镜头。
剧播完十七年,沈英没成为表情包,没上热搜,连剧照都模糊。
这次翻红,是因为有人把她的片段剪成“普通人爱情实录”,配文:没有霸总,没有逆袭,只有认命。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八个字:她演的是我姥姥。
数据平台统计,这条短视频下面,三十岁至五十岁女性用户占比68%,留言平均字数十五字以上,远高于其他娱乐内容。
她们不写小作文,只报地名:湖南湘潭、山东潍坊、云南个旧……后面跟同一句话:我外婆也这样。
有人跑去问孙俪,怎么看沈英突然翻红。
她回:角色没变,是观众长大了。
一句话冲上热搜第二,比剧本身还热。
沈英的结局很平静,男人死在前线,她领到三块大洋抚恤金,拿去买了坟地,剩下的钱给邻居孩子买了双鞋。
最后一幕,她坐在门槛上补衣服,太阳落山,镜头拉远,全剧终。
没有彩蛋,没有续集,观众却走不出来。
对比当下流水线古偶,女主黑化靠眼线,复仇靠嘴炮,观众爽完就忘。
沈英连恨都不会,只会在深夜把破衣服拆开重缝,针脚密到不透风,像要把所有委屈缝进布里。
这种钝刀子割肉,反而让人半夜坐起来哭。
有影视学院老师把这场戏当教材,放给大一新生看,要求写两千字分析。
学生交稿,最高频的词是“无力感”。
老师批注:记住,真正的表演不是演情绪,是演克制。
孙俪靠这部剧拿到人生第一个演技奖,领奖时她说:感谢沈英,让我提前明白,演员不是明星,是留声机,把普通人的呼吸录下来,再播给世界听。
说完下台,奖杯底座已经磨花,被她捏得太紧。
现在再看,沈英的缝纫机其实就是当代人的房贷、彩礼、35岁裁员线,一样砸下来,一样躲不开。
区别在于,沈英没地方吐槽,只能把破布拼成整件,继续穿。
我们至少还能发弹幕,说一句“我懂”。
剧红之后,有人跑去上海老弄堂找拍摄地,发现房子早拆,只剩半扇木门,上面还有当年剧组写的粉笔字:沈英路过。
粉笔痕被雨水冲得发白,像从没存在过。
来拍照的人排起队,轮流站在门前,不说话,拍一张就走。
保安看不懂,问有啥好拍。
一个女孩回:拍给我妈看,告诉她,那个年代不是只有旗袍美人,还有她。
孙俪后来演了很多大女主,再没有角色像沈英这样,被观众偷偷供在备忘录里。
不是她演得最好,是她演得最像。
像到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像到让人想给姥姥打个电话,问一句:你年轻时,是不是也这样爱过一个人。
来源:端庄优雅小鱼NMnGkA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