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又被弃,乡村振兴连续剧为何很难引起观众共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3 04:16 1

摘要:那天晚上点开的是第七集,不是从头追,更像“路过式”尝试。画面一出来,注意力一下被衮月亮吸走——更准确说,被一身一身精致得像展品的刺绣衣裙吸走。

整部《乌蒙深处》,看完一集就转身去了《延安颂》,主线其实很简单:不是因为难看,而是看着心里发空,提不起继续点开的兴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jjpuSB

一开始缘起还挺偶然。

那天晚上点开的是第七集,不是从头追,更像“路过式”尝试。画面一出来,注意力一下被衮月亮吸走——更准确说,被一身一身精致得像展品的刺绣衣裙吸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kawGcQ

镜头扫过山谷和村落,云雾缭绕,梯田、吊脚楼、竹林,一度真有几分“仙境既视感”,像旅游宣传片。

如果单看美术、服装和景色,审美体验非常在线,手机屏幕里全是“截图当壁纸”的素材,视觉上确实挺享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lXChwl

问题出在看着看着,感觉只剩“好看”,故事味淡得厉害。

继续追了几集,印象越来越清晰:除了刺绣和风景,戏剧张力、人物关系、情节推进,都撑不起那一身身衣服和那一片片山水。就像一桌摆盘讲究的菜,吃两口才发现味道很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mkiSfv

衮月亮的造型,是个典型例子。

起初看会觉得惊艳,绣花、头饰、配色都打磨得很细腻,镜头也爱拍特写。但时间一拉长,妆造就开始和“乡村生活”脱节了,哪怕做的动作是种地、赶集,整体氛围还是更像在走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ng4UWB

那种感觉有点像:一位舞台上的仙女,硬被放进村口小卖部,日常状态依旧是“舞台模式”,和锅碗瓢盆那点烟火气始终合不上拍。

这类处理在乡村题材里挺常见,创作者希望通过“审美提升”给观众新鲜感,结果人物离土地越来越远,只剩一个“挂在山里的精致人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oNm2kB

角色名字设计,踩到的雷就更直接了。

男角色叫青蒿、菖蒲,还有艾草一类的名字,草本味拉满,文案感很足,画个海报、写个故事梗概非常适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p8WHSG

但落到台词里,开口闭口喊青蒿、菖蒲,就很出戏,容易让观众陷入“谁是谁”的混乱,尤其对没从第一集追过来的观众,代入门槛更高。

农村人给孩子起名,确实不讲究“男主滤镜”,狗蛋、小黑、大军之类的叫起来顺嘴,也带着一点时代印记。剧里想走“乡土命名风”的路子,又偏向文艺化,观感反而卡在中间——不够接地气,也不够自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preaxT

有观众吐槽记不住谁是青蒿谁是菖蒲,这种疏离感,会在潜移默化里消耗耐心。名字成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第一道墙。

人物表演上的落差,也挺明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wJqeWEGQ

那位被称作“花椒大王”的李金宝,一出场就处于一种高度夸张状态,言行都很“炸”,歪头、挤眉弄眼,整个人像从另一部轻喜剧中穿越过来。设计方向大概是想做成“乡村喜剧人”,结果接近“神经兮兮”的二愣子。

反倒是一众扮演村里大爷大妈的演员,状态更松弛,讲话带点口音、动作不刻意,坐在门口聊两句,都有那种“隔壁大婶”的熟悉感。年轻主角负责“高光和理想”,老一辈配角撑起“真实和亲切”,这在不少乡村剧里都构成了某种固定对照。

剧情层面,剧组有意避开以往那种“开局穷困潦倒,后半程创业暴富”的套路,节奏平缓了许多,情节朝着“生活流”靠,布景也尽量突出乡村美学,表面上看算是一种转向。

但当镜头转向“营销”“项目开发”这些内容时,落地感又开始摇晃。

宣传农产品、电商直播、打造乡村IP,本来都是当下乡村振兴绕不开的现实议题,也是观众爱看、媒体常报道的点。剧里确实排了一些段落来展示,可拍出的效果,更多像“给政策做PPT演示”,缺了点复杂度,也少了真实的尴尬和失败。

攀岩项目那条线,是彻底劝退的拐点。

戏里策划一条攀岩线路,预算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综合下来要投一千多万,各方讨论还挺轻松,好像做一场节目。核心角色本身连二三十万都要回去找父母支援,经济独立都未完成,却在纸面上挥金如土,谈产业规划。

一边是资金来源靠啃老,一边是张嘴封嘴都是上千万,观感自然会产生断裂。不是不允许角色做梦,而是整个项目的决策逻辑、风险意识、人情博弈,都被轻飘飘一笔带过,只留下一个数字很大、情绪很热的壳。

对很多生活在县乡的观众来说,类似题材触碰的是亲身经验,数字听起来不会只是“戏剧效果”,而是会立刻联想到周围的烂尾项目。

联想到现实中的攀岩项目失败,就很好理解。

不少县城都曾搞过类似开发,修台阶、搭观景台、在石壁上打上几条攀岩绳,再配一段电视报道。热闹一阵,游客没来,后续维护跟不上,十年过去,只剩锈蚀的铁件和长满草的台阶,变成当地人口中的“浪费项目”。

剧中把攀岩当成一个充满激情的创业机会,镜头里人头攒动、气氛振奋,却对可能面临的冷清、亏损、后续运营风险几乎不着墨,这种“只拍高潮不拍余波”的处理,逐渐拉远了观众和故事之间的距离。

转向《延安颂》去看,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选择:历史剧的叙事空间,更重视逻辑和人物成长,一旦沉浸进去,矛盾和转折自带冲击力,不容易被“空心感”弹出来。

观众之所以对乡村振兴剧敏感,不光因为题材频密,更因为现实参照太近。

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在剧里往往出身背景亮眼,不是领导家庭的子女,就是企业家后代。资金短缺,有父母兜底,人脉缺失,也随时能拨个电话解决,年轻面孔到了村里,就像带着“外挂”下来刷本。

这类设定有助于推动剧情,也适合营造爽感,但和现实中的基层干部工作差距很大。真实情况里,更多的第一书记在做政策传达、项目对接、资金监管,辛苦程度不低,能把项目落实、不出乱象,已经算非常不容易,带出“一村暴富”的,比例不会高。

有观众提起身边的村干部体验:日常主要工作是催缴社保、医保,遇到村集体项目,风险和收益没算明白,甚至还会出现拖欠租金的问题。这样的现实一对照,剧里那种“一腔热血带全村起飞”的戏剧设置,更像是一种理想化投射,而非经验提炼。

再看剧中直播卖土特产的桥段,问题同样出在“过于顺滑”。

麻菖蒲拿着手机在村里转一圈,直播间就轻松起势,货卖得火爆,大家对直播的理解只停留在“拿起手机随便播播”。现实里的农产品直播,前期选品、供应链、物流、客服,任何一环都足以让创业团队掉头发,流量和转化率也是长期博弈的结果。

剧情里为了制造戏剧性,还安排了一头患肺病的小牛。

青蒿围绕小牛开直播,故事一讲,镜头一晃,全国各地爱牛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奶粉堆成小山,用三轮车才能全部拉走,村口都快被快递堵住了,气氛比不少重病患者在众筹平台上的筹款,还要火爆。

这段看得人哭笑不得。

创作者希望通过“小牛事件”强调乡村的温情和互联网联结出来的善意,情感出发点没问题,但用力过猛,现实中的比例感就乱了。一头牛得到的关注远超真实的人道求助,很难不让观众心里发问,故事是不是跑偏了。

整个戏拍下来,所幸没有走“驻村书记救世主”路线,而是以本村青年回乡、美化家园为主线,避免了部分模板。可在执行层面,那股“扑面而来的真实乡村气”,始终没能真正立起来。

乡村题材的创作难度,一直被低估。

一方面,资本对乡村故事有兴趣,政策导向也鼓励相关题材,项目立案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从业者扎根农村生活的比例不高,对基层治理、乡村产业、农户心理缺乏长期观察,故事构建很容易浮在政策口号和宣传报道的层面。

当创作更多依赖个人想象和资料拼接,而不是源于真实田野调研,呈现出的乡村,往往就会“风景很真,生活很假”。

观众在意的“乡土味”,不是简单的方言、土房和山路,而是细节逻辑——一场村民大会,谁先发言、老人怎么插话;一个集体项目,谁亏钱、谁担责、谁被埋怨;年轻人回乡创业,和父辈冲撞在哪儿、妥协在哪儿。

这些层面写足了,哪怕镜头不那么美、服装不那么精致,戏也照样有黏性。

从已经播出的多部乡村振兴题材剧来看,画面越拍越“高级”,主角越来越年轻、时尚,乡村的生活底色却被“美图滤镜”盖得越来越厚,创业故事也不再长在乡村肌理上,而是长在城市创投故事的模版里,只换了一个空间背景。

观众的审美早就过了“看到乡村就感动”的阶段,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又一个理想化样板村,而是看到真实世界里,那些艰难、缓慢、反复、并不完美的努力。

《乌蒙深处》在场景、美术和题材选取上迈出了一步,有意拓宽乡村剧的审美边界,但在故事厚度和现实感上,还远远没有走到观众期待的那个位置。

乡村振兴的戏,终究还是得先扎进乡村生活本身,才能真正打动看着屏幕、却对山路和地头都有记忆的那一群人。

来源:陶都小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