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锦城”到底在哪儿?弹幕里吵了八百回,有人一口咬定是沈阳南郊,有人把地图放大到营口港,结果姥姥一句“去北京得在锦城中转”把所有人打回原点——京哈线上能当“中转”的东北城市掰着指头数,锦州站最瓷实。
“锦城”到底在哪儿?弹幕里吵了八百回,有人一口咬定是沈阳南郊,有人把地图放大到营口港,结果姥姥一句“去北京得在锦城中转”把所有人打回原点——京哈线上能当“中转”的东北城市掰着指头数,锦州站最瓷实。
追剧追成地理考试挺烦的,可一旦对上暗号就停不下来。沈阳发车,睡一觉到“锦城”,天亮继续往南,这分明就是当年K28次绿皮车的节奏;九十年代末锦州站天桥上那股柴油混着烤玉米的味儿,隔着屏幕都能呛鼻子。
更实锤的是“锦城工大”。剧里王明中一九九四年考进去,本硕连读,学校门口有老槐树。现实里辽宁工学院一九九四年刚改名,机械系大楼前那两棵歪脖子槐树还在,树皮被历届考生抠得发亮——谁小时候没拜过“树神”保佑不挂科?
海也是关键。东北的海岸线看着长,可能让工厂大院背靠渤海的,锦州老城区算一个。下班骑车十分钟到笔架山道口,退潮时踩礁石捡海钱,剧里小雪跟东方宏逃课去看海,弹幕刷“大连傅家庄”的,估计没见识过锦州滩涂里那种黑脚泥,一脚下去“咕唧”一声,比任何台词都更像九零年代。
方言一露馅就更藏不住。剧里父亲那句“你瞅瞅你那个熊样”,尾音往下坠,不是通用东北话,是地道的辽西啷嗓子。沈阳人说话爱往上挑,大连人嘴里带海蛎子味,锦州人偏偏把“样”说得像“yàr”,一听就知道是老城北关街的口音。
最绝的是道具组偷懒没洗痕迹。王宪平家窗台上那瓶“凌川”白酒,九二年出厂,标签早被太阳晒花了。锦州本地人都清楚:凌川酒厂一九九八年就改名道光廿五,瓶子早成绝版。能把它摆出来,要么是道具师抠门,要么就是从锦州旧物市场真淘来的,无论哪种,都等于把“我们就是在锦州拍的”写在了镜头里。
有人不死心,非拿鞍山杠:鞍钢大院也靠铁路,也讲工科。可鞍山离沈阳七十公里,通勤都嫌近,姥姥犯不着半夜爬起来“中转”。再说鞍山不靠海,剧里厂里发带鱼得坐大解放去大连拉,那得多阔?当年的锦州人就不一样了,渤海湾渔船一靠岸,厂里食堂直接拉一筐活爬虾,五毛钱一盆,吃得全家满桌子壳。
编剧没把城市名直接钉死,留了一条缝,观众才能把自己的记忆塞进去。锦州人看见的是纺织厂下坡的冰棍车,大连人脑补的是有轨叮叮当当,沈阳人把老北站的钟嵌进去——缝越大,年代感越真。真把“锦城”拍成锦州旅游宣传片,反而没人看了。
所以“锦城”是不是锦州?答案是:百分之九十的骨架长在锦州,剩下十分之一下了蛊,让所有在东北待过的人都觉得像自己老家。好剧不给你标准答案,好剧只负责把火车汽笛、海腥味、大学银杏叶一并塞进你胸口,听见“况且况且”的声音,你就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开家的那个凌晨——至于站台写的是“锦城”还是“锦州”,谁还顾得上较真。
来源:外向钢琴ETsmQ6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