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诡3》中颜真卿一出场,所有人都泪目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2 17:45 1

摘要:不料就在看剧过程中,有个名字一闪而过,起初我还以为听错了,还专门倒回去听了一遍,才发现真的没听错,这个人就是颜真卿。

一直比较痴迷《唐诡》系列,随着《唐诡3之长安》上映后,这几天基本上都是在追剧。

不料就在看剧过程中,有个名字一闪而过,起初我还以为听错了,还专门倒回去听了一遍,才发现真的没听错,这个人就是颜真卿。

有意思的是,在唐诡这部剧中,除了李隆基、太平公主等历史上真实人物外,其他凡是涉及到原型的角色,几乎都用了化名,比如旗亭画壁中三人的原型就是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唯独只是走了个过场的颜真卿,却露了真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TclDfY

看着剧中樱桃给颜真卿糖画,很多网友都很共情,因为这也是小时候的颜真卿为数不多甜蜜的时候了

剧中苏无名碰到颜真卿的时候,恰好是卢凌风去赴韦韬家宴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极有深意的一笔,因为在我们看来,颜真卿才是真正的“士”。

也因为有了颜真卿的存在,使得我对本剧中无论是士族还是商人,都很难共情他们的遭遇。

1

很多人一提起颜真卿,第一反应就是“忠臣”“书法家”“安史之乱英雄”。但很少有人真正搞清楚他的家庭背景。

颜真卿,字清臣,生于开元八年(709年),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但他的家族早在南朝梁末就已迁至关中长安定居,到他出生时,已在长安做了五六代“京城土著”。

他的家族——琅琊颜氏,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响当当的顶级士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写着:颜氏出自鲁国颜邑(孔子弟子颜回之后),西汉以后分支,魏晋时有一支定居琅琊郡,成为“琅琊颜氏”。这个家族在南朝出了颜延之(刘宋大诗人)、颜竣(权臣)、颜师伯(名将),到北朝出了颜之推(《颜氏家训》作者),再到隋唐出了颜师古(《汉书注》作者)、颜籀、颜勤礼……一脉相承,代代高官。

颜真卿的五世祖,正是那个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颜之推在南北朝乱世中辗转数国,最后在北周、北齐做官,儿子颜思鲁在隋朝官至御史大夫。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隋末归唐,官拜中书侍郎、秘阁学士,专门给唐太宗、李世民讲《汉书》《隋书》。

简单一句话:颜真卿出生时,他的家族在长安已经连续五六代有人在朝廷做高官,属于典型的“关中士族”+“琅琊郡望”双重加持的顶级门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VnRsWb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编的《氏族志》,把全国士族分成九等,琅琊颜氏赫然在列(虽已不如山东崔卢李郑那么显赫,但仍是正儿八经的一流门阀)。

毫无疑问颜真卿不是寒门,也不是白手起家,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二代”“贵族五代”。

熟悉历史的人自然也清楚,颜真卿后来所为。

安禄山起兵后,颜真卿“阳为疏懈,辄遣使密探贼谋”,表面装醉酒荒嬉,暗中抄小路联络十七个郡,组建联军两万多人,史称“河北联军”,推他为盟主。他把平原城墙加高到三丈,储备粮草,训练民团,甚至亲自披甲上阵。

当时,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叛乱、河北诸郡皆陷落的消息后,曾十分叹息:

“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后来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报告,唐玄宗才知道尚有平原城没有失守:

“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XWGRkW

叛军来攻,颜真卿用计把叛军先锋何千年骗进城,一刀砍了,首级挂城头示众。叛军大惧,绕道而行,不敢再犯平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原固守”。

整个安史之乱,叛军横扫河北,唯独啃不动颜真卿这块硬骨头。

后来,常山失守,颜杲卿父子被叛军凌迟处死,颜季明被剜目、割舌,颜杲卿被割舌后大骂:“吾为国讨贼,鬼神知之!”叛军怒,用刀搅碎其喉而死。

颜真卿闻讯,悲痛欲绝,写下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剧中出现的时机特别巧妙,显然是电视剧主创团队有意为之。当时,长安县尉韦韬因为挖掘出自家的阀阅,邀请士族出身的人到他们家去参加晚宴,也是在晚宴期间,这些士族出身的人满嘴家族荣耀,讲得几乎都是假大空的客套话。

这与颜真卿所讲的那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家门第不高,应当发奋读书,不求做人间龙凤,但求为苍生社稷用命。”

其实很多人对唐诡三中旗亭画壁以及去天尺五中一些细节看的不舒服。

比如旗亭画壁中,三个诗人对坐饮酒,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这几个诗人之间对话语气都很冲,反倒是身为商人的阮大熊性格温和。

又比如去天尺五中,韦韬、杜玉两个县尉,一上场也很冲,基本上都是一副看不起人的态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d6kSNe

有意思的是,苏无名即便是武功苏氏出身,但因为已经没落(按照剧中时代背景,武功苏氏应该和琅琊颜氏差不多),被豪门士族所看不起。

有人对卢凌风也颇有微词。

苏无名在卢凌风赴宴当天,假冒他的名义去查案,就因为怀疑凶手可能是士族出身,被卢凌风痛斥了一顿,大家都认为,以卢凌风与苏无名熟悉的情况来看,他完全没必要发这么大的火。

很多人其实都没有想过,这可能就是那个时代应该有的样子。

旗亭画壁一节出自唐代薛用弱所著文言小说集《集异记》卷二中的典故,剧中的三个诗人在现实中分别是王昌龄,王之涣、高适。

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还没有做官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一天,几个人相约在一起喝酒,当时酒楼中有梨园弟子登楼表演,三人看的津津有味,于是后来相互约定,听这些梨园女子唱歌,唱谁的诗多,谁就最优秀。

后来几名女子先后唱歌,以王昌龄的诗所唱最多,高适也有一首,唯独只有王之涣一首也没有。

王之涣自诩在三人中出名最早,却无一人唱他的诗,心里很不高兴,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对两个朋友说:

“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

结果最后一名歌女上台演唱,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这才展颜欢笑:

“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

在整个饮宴的过程中,王之涣说话的语气总是令人不那么愉快。

显然《唐诡3》剧中人物的反应,是符合当时人的习惯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ggAZBk

图|旗亭画壁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都是士族出身,更兼一身才气,日常时候也许会谦恭有些,但在醉酒的状态下,也难免暴露真实性格。

从历史背景下去考量,士族因为出身高贵,性格上总是飞扬跋扈。

事实上,就以剧中卢凌风而言,他在最初出场时也同样是这样的性格,只因范阳卢氏给他带去了很多底气,卢凌风也是在经历过南下、西行的历练以后,性格才逐渐沉稳下来。

不过,即便如此,卢凌风唯独骨子里的傲气,没有多少改变,这是家族赋予他们绝对的荣誉感。

《唐诡3》中颜真卿的出现为何能让人如此不平静,这是因为他的形象代表了我们中国人最复杂的历史情结,我们羡慕士族的优雅、文化、特权。我们又痛恨士族的傲慢、垄断、腐朽。

颜真卿后来罹难,也是时代的悲剧。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并攻陷汝州,当时的朝廷对叛军束手无策,决议劝降,颜真卿因为过去与宰相卢杞不睦,被卢杞推荐去叛军中劝降。

当时,整个朝廷都认为,不应该派颜真卿去,因为颜真卿在朝野名望很高,许多人也都劝颜真卿不要去。可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颜真卿还是答应去叛军中劝降。

李希烈也知道颜真卿在朝野的名望,因此多次企图逼降这位老臣,但颜真卿始终不为所动。

值得一提的是,颜真卿在叛军之中八个月,以他极高的人格魅力,竟然就连叛军士兵也忍不住为之动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8RkTbJno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八月,唐廷大军反攻,李希烈节节败退,知道大势已去。临死前,他对部下说:“我败就败在不早杀颜真卿!今日杀之,以泄我愤!”

八月二十九日,李希烈派兵士用绳子将76岁的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古槐树下。

据说行刑时,颜真卿大呼:

“颜真卿受国厚恩,今为贼所害,死得其所!”

颜真卿遇难的消息传出后,朝野均震动,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灵柩被送回长安,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

唐德宗闻讯,为之废朝五日,并追赠颜真卿为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颜真卿用他的壮烈,书写了大唐最辉煌壮丽的一面。

一个出身琅琊颜氏、祖上十代高官的顶级士族子弟。

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写写字、喝喝茶的书法大家,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主动把自己送进虎口,用八个月的凌辱与不屈,换来了“忠臣”二字的终极定义。

“京兆韦杜,去天尺五”这句长安民谚反映的是唐代门阀世族与皇权的紧密联系,也是用来形容门阀高贵的代名词。

可时移世易,千百年过去以后,当这些豪门大族尽皆进入历史以后,唯独只有颜真卿的名字,仍为后世传颂。

来源:剧情探测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