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寰宇声,2025年被冠以“女将军元年”的影视热潮,本质上是内娱行业一次精心策划的“人设突围”战略,试图以“女强+古偶”的跨界组合打破创作瓶颈,却最终沦为一场口碑与市场的双重溃败。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寰宇声,2025年被冠以“女将军元年”的影视热潮,本质上是内娱行业一次精心策划的“人设突围”战略,试图以“女强+古偶”的跨界组合打破创作瓶颈,却最终沦为一场口碑与市场的双重溃败。
《锦月如歌》5.4分、《与晋长安》4.8分、《一笑随歌》6.7分、《山河枕》5.3分,四部核心剧集豆瓣均分仅5.55分,“请内娱放过女将军”的高赞评论,恰似观众对这场战略失误的集体反制。
这场溃败绝是内娱长期依赖“表层创新”规避“内核突破”的必然结果,标志着观众审美觉醒与行业创作惰性的攻守易形,更揭开了古偶剧转型的深层命题。
内娱选择“女将军”作为古偶新赛道,本质上是一场对市场需求的浅层解读与战略误判。
行业看到了观众对“女强”叙事的持续追捧,却误将“角色身份升级”等同于“创作价值升级”,试图用“女将军”的铁血人设作为包装,延续古偶“恋爱至上”的核心套路,这种“换皮不换骨”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从选角到妆造,从表演到叙事,这场“人设换皮”的漏洞无处不在。
《与晋长安》中宋轶身着收腰夜行衣凸显纤腰曲线,全妆出镜的“女将军”娇艳有余而豪气全无,与其说是统帅三军的将领,不如说是精心打扮的美女间谍;
《锦月如歌》里周也披20斤刺绣披风在泥地翻滚仍妆容丝毫不乱,被网友调侃为“战地美妆直播”,彻底割裂了战场的真实质感与角色的可信度。
更致命的是表演层面的错位,偶像剧女演员惯有的娇憨情态与女将军所需的铁血气质形成尖锐对立,《锦月如歌》中禾晏比武输了嘟嘴卖萌,听闻男主死讯便丢盔弃甲崩溃大哭,这种违背军人基本素养的表演,让“战无不胜的飞鸿将军”人设沦为笑谈。
内娱的战略误判核心在于,忽视了“女将军”角色的核心价值是“独立意志与家国担当”,而非单纯的“武力值+恋爱对象”。
当行业将古偶的恋爱逻辑强行套在女将军身上,试图用“换皮”的方式延续创作惯性,本质上是对观众审美智商的低估,也是对角色价值的亵渎。
这种战略短视,最终导致“女将军”人设成为空洞的标签,既无法满足观众对真实女性力量的期待,也让古偶剧陷入更大的创作困境。
如果说“人设换皮”是战略误判,那么叙事逻辑的僵化与角色成长的缺失,则是这场战役的全面失守。
内娱古偶剧长期依赖的“玛丽苏叙事框架”,与女将军所需的“成长型叙事逻辑”形成根本对立,当“多男爱一女”“英雄救美”“女强男更强”等套路被强行植入,女将军的独立价值被彻底消解,最终沦为恋爱剧情的陪衬。
角色成长的缺失是最直观的溃败。
受短剧“倍速创作”思维影响,《锦月如歌》《与晋长安》等剧将女主角成长为女将军的艰辛过程一笔带过。
既没有展现她们在战场中的摸爬滚打,也没有刻画她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与迷茫,所谓的“智勇双全”“战无不胜”沦为无需铺垫的概念化设定。
这种“天生强者”的扁平塑造,让角色失去了人性的温度与成长的弧光,也让观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一笑随歌》中的付一笑本是一众角色中的“矮子里拔将军”,前期身姿挺拔、展现出一定的武力值与精神韧劲,却在后期陷入“恋爱脑”窠臼,未能将巾帼英雄的果敢贯彻到底,最终遗憾沦为套路化叙事的牺牲品。
叙事逻辑的崩塌更凸显行业的创作惰性。
古偶剧始终无法摆脱“恋爱至上”的底层逻辑,即便披上“女将军”的外衣,核心依然是“女性需要通过男性的爱慕证明自身价值”。
《山河枕》中宋茜饰演的楚瑜,本设定为“脑力武力双碾压”的将门之女,却频繁通过卖弄姿色、大秀舞姿与男主暧昧拉扯推进剧情,让“搞事业”沦为恋爱的点缀。
“多男爱一女”的经典套路更是屡见不鲜,无论女主多么强大,最终都要依赖男性的保护与扶持,这种叙事逻辑彻底否定了女将军的独立实力,也与现代观众追求的女性独立价值观背道而驰。
这场叙事战场的失守,本质上是内娱创作能力的枯竭。
当行业失去对复杂角色的塑造能力,只能依赖僵化的套路推进剧情,当“女性力量”沦为喊口号式的营销噱头,而非扎根角色内核的精神表达,古偶剧的溃败便不再是单一作品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创作生态的危机。
在古偶女将军剧集体扑街的当下,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女将军形象,恰恰揭示了角色塑造的核心密码真实、立体、独立,这也是内娱破局的唯一战略方向。
从《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杨八妹,到《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再到《楚乔传》中的楚乔,这些角色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打动观众,核心在于她们摆脱了恋爱叙事的束缚,成为有血有肉、为自身信念与家国大义而活的独立个体。
经典角色的成功,首先源于对“真实感”的坚守。
霓凰郡主镇守南境十余年,身上既有军人的刚毅果决,也有面对梅长苏时的柔情与隐忍,这种复杂的人性刻画让角色立体鲜活;
穆桂英挂帅出征,既有“大破天门阵”的铁血豪情,也有面对杨家将质疑时的坚韧与智慧,战场的残酷与人性的温度在她身上完美融合。
这些角色从未刻意追求“完美人设”,却因真实的成长轨迹与情感表达,成为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其次,经典角色的成功离不开“独立价值”的彰显。
楚乔从奴隶逆袭为统领秀丽军的女将军,她的成长始终围绕“打破奴隶制度、守护身边人”的信念,而非单纯的爱情追求;
霓凰郡主的价值不在于她是梅长苏的未婚妻,而在于她是“大梁南境的屏障”,是能独当一面、守护家国的巾帼英雄。
这些角色证明,女性力量的真正魅力,在于独立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担当的勇气,而非依附男性的“恋爱脑”或空洞的“武力值标签”。
对于当下的内娱而言,经典角色的成功经验并非无法复制,关键在于能否摒弃“流量至上”“套路为王”的短视战略,回归创作本质。
这需要行业跳出“古偶=恋爱”的思维定式,真正深入挖掘角色的精神内核,需要演员摆脱偶像剧的表演惯性,用扎实的演技诠释角色的复杂性。
更需要创作者尊重历史质感与人性逻辑,让“女将军”不再是换皮恋爱的工具,而是真正承载女性力量与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
2025年古偶女将军剧的集体溃败,是内娱创作套路化的一次战略预警,更是行业转型的重要契机。
这场溃败告诉我们,观众的审美已经从“人设狂欢”转向“价值回归”,单纯的表层创新无法掩盖内核的空洞,套路化的叙事终究会被市场抛弃。
内娱若想真正实现“女将军”角色的突围,甚至古偶剧的转型,必须完成从“人设换皮”到“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变。
这需要创作者放下浮躁的流量思维,扎根角色的真实质感与精神内核,用立体的成长轨迹、独立的价值追求与扎实的叙事逻辑,塑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女将军”。
需要行业摆脱对僵化套路的依赖,重拾对创作的敬畏之心,让“女性力量”不再是营销口号,而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精神内核。
说到底,影视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无论是女将军还是其他角色,唯有真实、立体、有独立价值,才能跨越时空与观众产生共鸣。
希望内娱能从这场溃败中吸取教训,停止对“女将军”的消费式创作,真正静下心来打磨作品,让更多有血有肉、有信念有担当的女性角色登上银幕,这才是行业破局的根本之道,也是对观众审美最基本的尊重。
来源:史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