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道就是这么奇怪。只想求个安稳的刘冰,最终人财两空。而敢于承担风险的欧阳雪,却意外实现了财富跨越。
世道就是这么奇怪。只想求个安稳的刘冰,最终人财两空。而敢于承担风险的欧阳雪,却意外实现了财富跨越。
记得《天道》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早餐摊老板娘忘记丁元英已经付过钱,拦着他非要再收一次。丁元英愣了一下,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又付了一次,转身离开。
片警看不过去,对老板娘说:“我刚看到人家已经给过钱了。”老板娘这才想起,尴尬地笑笑说忘了。
很多人看不懂丁元英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误会都不解释。后来我明白了——他的不解释,不是懦弱,而是认知层面的碾压。
在他看来,为这点小事浪费口舌,根本不值得。
01 认知低的人,总在情绪内耗
面馆老板听说丁元英没工作,半开玩笑半讽刺地说:“大小伙子,不工作像什么话哦。”丁元英只是笑笑,吃完默默离开。
被芮小丹问及音响价格,他轻描淡写地说“几万块吧”。后来芮小丹才发现那套音响价值40多万。
面对这些误解,丁元英从不辩解。
他的前妻评价他:“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普通人为一点委屈就能情绪激动,而丁元英的情绪稳定,其实是认知高的表现。
认知低的人站在平地,眼里全是鸡毛蒜皮;认知高的人站在高楼,视野开阔,能笑看风云。
02 老好人思维,是赚钱的最大障碍
《天道》中最具启发性的,是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论述。
他指出: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说白了就是等、靠、要。
老好人思维,正是典型的弱势文化。
丁元英帮助王庙村脱贫,创建格律诗公司。但当乐圣公司起诉格律诗时,叶晓明、冯世杰、刘冰这三个最初的投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共同面对,而是赶紧退股、保全自己。
他们指望丁元英这个“救世主”,却不敢自己承担责任。结果官司胜诉后,公司市值翻了好几番,他们完美错过了财富增长的机会。
老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期望破格获取,总是等待救世主,却不敢自己承担风险。
03 真正的强者,都遵循商业规律
丁元英操盘格律诗公司的过程,堪称商业教科书。
他创建格律诗作为独立法人,农户成为个体工商户,自负盈亏。两者只有合作关系,没有隶属关系。
这种方式极度压缩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农户的所有问题都与格律诗无关,只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有关。
接着,他在欧洲找代理商,搞测评,在专业媒体上碰瓷国际大品牌,打响知名度。随后参加音箱展会,第二天突然大幅降价,引爆市场。
这一系列操作,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丁元英没有靠关系、没有靠特权,而是凭借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打破了行业格局。
反观叶晓明等人,表面上很精明,实际上根本不懂商业的本质。一有风险就退缩,一看有利可图就想凑上来——这样的老好人思维,怎么可能赚到大钱?
04 越想赚钱,越要远离老好人思维
丁元英对此有精辟论述:“如果你养儿的目的是为了养老,那么你与孩子间就是一种交换的关系。我养你,将来你养我。”
“那么问题来了,你养儿的时候,他小,他无助,你是主动的选择养他;可是当你老了的时候,他如果不承认这种交换关系怎么办呢?”
同样的道理,好人凭啥就要有好报呢?相信好人有好报的人,其实都是不愿意深度思考的人。
问题就出在这个'该'字上。你做好人,你做好事,如果就是为了回报的话,那你到底还算不算好人?你做的事到底算不算好事?
真正的强者,不会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回报。他们遵循规律做事,而不是依赖别人的道德。
05 从老好人到强者的思维转变
丁元英在父亲病危时的表现,更是彻底颠覆了老好人思维。
医生告诉他父亲大概率会成为植物人,他平静地问:“那怎么才能让我父亲死?”
这句话让全家人都指责他,但丁元英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孝顺是以父亲生理上的痛苦和失去尊严为代价,那他宁愿不孝。
他认为,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这样的思维看似冷酷,实则更加尊重生命的本质。
丁元英的角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他彻底摆脱了弱势文化的枷锁,活得清醒而独立。
想想也是。现实中,太多人一边想着赚钱,一边却固守老好人思维。
希望被所有人喜欢,害怕冲突,不敢拒绝,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人际关系上。
丁元英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赚钱,不靠讨好,靠认知。
遵循规律行事,比讨好所有人重要得多。
就像丁元英对芮小丹说的:“只要你分清了什么是值得和不值得,你就不会轻易被激怒。当对方的和事实配不上你消耗的精力的时候,你就无谓自降身价得不偿失。”
所以啊,越想赚钱,越要摆脱老好人思维。
因为真正的财富,来自于对规律的洞察和把握,而不是对所有人的讨好和妥协。
大家怎么看?你是否也曾被老好人思维困扰过?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