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诡事录3》的热播,让无数观众沉迷于盛唐长安的诡谲奇案。剧中靖恭坊游神盛会上,“七圣刀”幻术以真刀破面、剖心击刺的震撼场面,搭配祆教仪式的神秘氛围,弹幕直呼“沉浸式感受唐代民俗的魔幻感”。殊不知,这让人脊背发凉的民俗演绎并非完全虚构——其灵感源头,正是藏在
《唐朝诡事录3》的热播,让无数观众沉迷于盛唐长安的诡谲奇案。剧中靖恭坊游神盛会上,“七圣刀”幻术以真刀破面、剖心击刺的震撼场面,搭配祆教仪式的神秘氛围,弹幕直呼“沉浸式感受唐代民俗的魔幻感”。殊不知,这让人脊背发凉的民俗演绎并非完全虚构——其灵感源头,正是藏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的“活态非遗”——赤沙血社火,一场延续近二百年的惩恶扬善民俗史诗。
作为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特殊社火种类,陈仓区赤沙镇的血社火的历史根系,远比《唐诡》的盛唐背景更为深远。它源于远古巫傩祭祀,“社”为土地之神,“火”为驱邪之光,先民借血祭仪式祈求风调雨顺、驱疫禳灾。而其成形则始于清道光十八年,相传赤沙镇宁里巴村(原三寺村)的吴姓先祖救助了一位患病的河南铁匠,为报救命之恩,铁匠传授了独门化妆技艺与13件特制道具,自此血社火在赤沙镇落地生根,成为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民俗机密。有趣的是,剧中“七圣刀”幻术源自波斯祆教,随粟特人东传入唐,而赤沙血社火的表演形式恰与这种古幻术一脉相承,可谓是“从荧幕到现实,跨越千年的民俗呼应”。
从祭祀仪式到民俗游演,赤沙血社火的演绎之路始终紧扣“惩恶扬善”的核心。社火以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杀西门庆为兄长武大郎报仇雪恨的故事为题材,最初仅为敬神祈福的秘密仪式,后逐渐融入“武松血溅狮子楼”的故事内核,形成“七拳六脚十三件”的经典表演范式——13名“恶人”扮演者头画狰狞脸谱,被剪刀、铡刀、锄头等式样的钝器“刺入”头颅、胸腔,家禽血与特制颜料打造的逼真血腥场面,实则是对作恶者的视觉惩戒。当地人称之为“快活”,既取自“快活林”的典故,更寓意“铲除恶人后大快人心”,这份直白的善恶观,正是民间最朴素的正义表达。表演时的保密规则更添神秘色彩,“血社火”关键是化妆,据说有绝秘技法,世代单传,传男不传女,化妆需在密闭空间进行,门窗遮蔽、专人看守,让这套化妆秘术在近二百年间始终保持纯粹性,让每一次演出都保持着“初见即震撼”的新鲜感。
历经岁月跌宕,赤沙血社火的传承之路布满荆棘却从未中断。上世纪60年代,它被视为“封资修”被迫停演,仅在1965年偷偷展演过一次,吴氏族人冒险藏匿了9件百年道具,才保住技艺火种。改革开放后,血社火重获新生,第七代传人吴福来接过衣钵,将祖传秘术完整传承。如今这些带着历史包浆的道具仍在游演中亮相,成为活着的民俗见证。
近年来,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党委、政府更是将赤沙血社火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为这一非遗项目注入新活力。一是全力推动非遗保护升级。早在2006年,赤沙血社火所属的陕西宝鸡民间社火类别,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技艺披上“国字号”保护外衣。2008年,传承人吴福来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精心建成血社火展馆。2023年血社火文化馆建成投用,馆内系统陈列演出道具、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同时设置体验区,生动还原血社火的发展历程与表演场景,让游客能直观感受这一民俗瑰宝的独特魅力,截至目前,展馆已接待游客千余人次,成为展示赤沙血社火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展馆也被纳入有关院校的研学线路,成为研学活动的重要站点,吸引年轻爱好者前来参观研学;三是积极搭建演出平台。每年正月在辖区内组织多场血社火演出,赤沙镇的游演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间,“武松”引领着“惩恶”队列穿行街巷,围观群众摩肩接踵,古老民俗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主动对接外地文化活动、旅游景区等,组织血社火队伍走出赤沙镇,前往省会西安和北京、上海、甘肃、宁夏等省市进行展演,累计演出达百余场次,极大提升了赤沙血社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伴随着《唐诡3》的持续热播,那些震撼的民俗场景或许会被淡忘,但赤沙血社火却用近二百年的坚守,证明了传统民俗的永恒魅力。它不是荧幕上的虚构诡事,而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善恶观,是流淌在乡土间的文化血脉。如今,这份“藏在烟火里的长安民俗活化石”,正以非遗展演、文化展示等新形式,等待更多人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岁月更迭,精粹永存。赤沙血社火,它以神秘曲折的传承历史、惩恶扬善的文化内涵、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当地群众惩恶扬善,追求和谐的人生观,寄托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百看不厌,经久不衰,演出活动已成陕西宝鸡每年春节一项重要的文化习俗,不仅是邻里团聚、共享年味的热闹载体,更成为向外展示本土非遗魅力、吸引游客探寻民俗根脉的闪亮名片。
来源:银幕悦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