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60集每集仅2分钟的《燃烧吧!村BA》在抖音创下百亿播放量,与某部号称"史诗巨制"却因剧情注水、逻辑混乱被观众打一星的40集长剧形成鲜明对比时,中国剧集市场的分裂图景愈发清晰:
当60集每集仅2分钟的《燃烧吧!村BA》在抖音创下百亿播放量,与某部号称"史诗巨制"却因剧情注水、逻辑混乱被观众打一星的40集长剧形成鲜明对比时,中国剧集市场的分裂图景愈发清晰:
短剧以精准讨好市场的姿态席卷流量,长剧却常因轻视观众感受陷入"水剧"争议。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业现象,实则暗藏着内容创作与市场需求的深层博弈。
短剧的"讨好式"成功,本质是对当代人碎片化消费需求的精准狙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用户日均碎片化时间已达2.3小时,短剧恰好填补了通勤、午休、排队等场景的娱乐空白。
2025年春节档微短剧片单显示,36部作品中28部时长集中在3-15分钟,《如意直播间》甚至将单集压缩至2分钟,用"开头冲突、中间反转、结尾留钩子"的标准化叙事结构,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
除了时长适配,短剧对社会情绪的捕捉更是"讨好"的关键。《短剧之神助我逆天改命》直击职场人晋升焦虑,用"草根逆袭"的爽点剧情实现单集付费率超15%;《爱在离婚进行时》聚焦中年婚姻危机,通过真实的情感细节引发女性观众共鸣,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破20亿。
平台数据显示,头部短剧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已达长视频的3倍,这种商业成功印证了"讨好市场"的现实合理性。当然有部分短剧为追求流量陷入"套路化"窠臼,比如霸道总裁、重生复仇等题材扎堆出现,内容同质化问题等,需要监管和引导的双频共振。
与短剧的"讨好"不同,不少长剧陷入"轻视观众"的创作误区,最终沦为口碑票房双输的"水剧"。这种轻视
第一,体现在剧情注水严重。
某古装仙侠长剧原定30集,为满足平台招商需求强行拉长至58集,新增大量无关支线剧情,主角戏份被稀释,配角感情线占比超40%,导致观众纷纷弃剧,豆瓣评分从开分7.2跌至5.1。
第二,对观众审美能力的漠视。
部分导演将"晦涩"等同于"高级",在剧情中堆砌大量无意义的隐喻镜头和哲学台词,却忽视基本的叙事逻辑。
某悬疑长剧为追求"烧脑"效果,刻意设置复杂的时间线,却缺乏必要的线索铺垫,结局揭晓时观众直呼"看不懂""被愚弄"。
更有甚者,在服化道、历史考据上敷衍了事,某历史题材长剧出现"唐代宫女穿明代服饰"的常识错误,引发观众集体吐槽。
第三,把傲慢当大腕表演艺术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创作团队将"艺术追求"异化为"创作傲慢",忽视了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的本质属性——既要有艺术深度,更要尊重观众的观看体验。
当然,在长剧中也有少数佳品,比如《漫长的季节》《人世间》等精品长剧。他们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主创人员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愿意与观众在情感上发生同频共振。
剧集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短剧的"讨好智慧",也需要长剧的"艺术坚守",但核心在于把握好"尊重"与"迎合"的边界。
对短剧而言,"讨好市场"应是对观众需求的敏锐洞察,而非对低级趣味的迎合。创作者可以在保持节奏优势的同时,注入更多原创性内容和价值思考,如《烟火里的尘埃》通过短剧形式展现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既接地气又传递正能量,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赢。
对长剧而言,"艺术坚守"不应是轻视观众的借口,而应是在保证内容质量基础上的精益求精。
创作团队需建立与观众的有效沟通,在剧情架构上兼顾逻辑性与观赏性,在主题表达上做到深入浅出。
《三体》电视剧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在还原原著精髓的同时,通过可视化的镜头语言将复杂的科幻概念通俗化,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短剧因讨好市场而火,长剧因轻视观众而水,这一现象警示我们:
无论是短剧还是长剧,脱离观众的创作终将被市场抛弃。
短剧的"讨好"若失去创意底线,只会沦为流量的奴隶;
长剧的"坚守"若变成傲慢的借口,也终将被观众遗忘。
真正成熟的剧集创作,应当以观众为核心——尊重观众的时间,理解观众的情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影视创作到底是为谁服务?是为消费者服务,是为资本利益最大化服务,还是为其他因素服务?
感谢阅读和评论,请帮助分享和转发。
来源:wenxindiao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