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花群里一句“他配不上我”被截图疯传,三个月后,那个被她踢开的男生开着全款奔驰带她闺蜜去试婚纱。
校花群里一句“他配不上我”被截图疯传,三个月后,那个被她踢开的男生开着全款奔驰带她闺蜜去试婚纱。
冯美奇第一次见胡刚,是在高二早读门口。
她抱着一摞英语作业本,胡刚帮她扶住快要掉下来的那一本,手指碰到她的手腕,她立刻往后缩了一步,像沾了灰。
那天起,全班都知道胡刚喜欢她,也知道她不会答应。
后来六年,胡刚把喜欢变成固定流程:每周三把热豆浆放她桌角,每月一号写一封长信,她看两行就撕。
高考结束,她去了省会艺术院校,他留在本地理工,她发一条动态:终于甩掉小县城的尾巴。
他留言祝你一路顺风,她没回。
再见面是十周年同学会。
她刚被家里逼着相亲五次,对方一听她三十岁还在做短期合同舞蹈老师,饭没吃完就找借口走。
那天她特意早到,穿了最贵的那条裙子,想找回点场子。
胡刚进门时穿一件普通白衬衫,人却厚实了一圈,她听旁边人小声说,他自己做自动化配件,去年销售额过千万。
她忽然发现,他笑起来还是老实样子,却不再闪躲。
她走过去,用当年拒绝他的语气说,好久不见。
他点头,给她倒了一杯果汁,没多说。
她以为这是翻盘的开始,其实是结束的倒计时。
之后一个月,她主动发消息,他隔两小时回;她约吃饭,他定在人均七十的小馆子,说太忙,不想跑远。
她忍着不快,心想先把他套牢,再慢慢调教他。
她习惯了被捧,忘了捧需要代价。
转折点在一场暴雨。
她家里灯跳闸,微信里找遍备胎,只有胡刚冒雨赶来,裤脚滴着水,蹲在地上换保险丝。
她站在后面,忽然想哭,说,要不我们在一起吧。
他抬头看她,眼神平静:我回去想想。
第二天,他发来一句:还是算了。
她回拨,已经关机。
她跑去他公司堵人,前台小姑娘说,胡总去外地陪客户。
她第一次发现,前台看她的目光不是羡慕,是打量。
她回家翻出那封六年前他没寄出的信,最后一行写着:我知道你看不上我,可我还是想变成能配得上你的人。
信纸发黄,她的脸在台灯下烧得通红。
三个月后,朋友圈刷出一张电子请柬,胡刚和大倪。
大倪是她当年室友,圆脸,微胖,说话慢,她背后说过大倪土。
照片里,大倪靠在他肩膀,笑得眼都没了。
配文只有四个字:双向奔赴。
她点进去,看到评论区清一色99,她没敢点。
那天晚上,她删了两人所有合照,其实也只有一张,是同学会大合影,她站中间,他站最边,中间隔着半个人。
有人把她的旧语音扒出来,就是那句他配不上我。
语音被截成十五秒短视频,配上奔驰车标和婚礼进行曲,点赞破十万。
她私信up主删帖,对方回: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
她第一次意识到,网络比当年她拒绝胡刚更冷酷。
她妈在厨房叹气,说人家现在住二百四十平洋房,彩礼给大倪家六十六万,还帮大倪弟弟安排工作。
她低头扒饭,饭粒掉桌上,她妈又补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她喉咙发紧,却一句反驳都说不出。
更让她睡不着的是,大倪婚后发的一条日常:他加班到十一点,回家先把汤炖上,再去楼下给我买药,我没嫁错人。
配图是一碗再普通不过的玉米排骨汤。
她盯着那碗汤,想起胡刚曾给她送过同款,被她嫌油太少,直接倒进垃圾桶。
她忽然明白,她失去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一个本来愿意把她放进未来计划的人。
她把别人真心当台阶,踩空了才发现下面是深渊。
后来她去北京进修,朋友圈再没出现过胡刚的名字。
有老同学拉她进小群,说胡刚孩子满月,问她去不去。
她回了一个字:忙。
屏幕暗下去,她盯着黑屏里自己的脸,眼角多了细纹,和当年校花两个词已经搭不上边。
故事到这里,没有反转。
她没再遇到比胡刚更真心的人,也没再轻易评价谁配不上谁。
她学会在雨天自己换保险丝,学会一个人去吃小馆子,学会把对不起咽进肚子。
偶尔深夜,她刷到胡刚和大倪晒娃,会顺手点个赞,然后关掉手机,对着天花板发呆。
感情里最残忍的不是拒绝,是利用。
把别人的好当习惯,习惯就会变成瘾,瘾断了,才知道疼。
没人愿意永远站在原地,奔驰车也会转弯,玉米排骨汤也会换主人。
别把别人的二十四小时当成你随叫随到的外卖,真饿的时候,可能连泡面都买不到。
先学会平视,再谈喜欢,先学会珍惜,再谈永远。
错过一次,可能就是一生。
来源:一丝不苟海浪lmSuG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