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灯光璀璨的舞台上,15号选手林文瑢头戴冠冕、手持只有四个字的“冠军证书”,台下掌声稀落,一场围绕选美比赛公平性的争议正在蔓延。
灯光璀璨的舞台上,15号选手林文瑢头戴冠冕、手持只有四个字的“冠军证书”,台下掌声稀落,一场围绕选美比赛公平性的争议正在蔓延。
11月19日,赛事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回应称,这是一场“工作人员疏忽导致的乌龙”,15号实为“太太组”冠军,女模特组广东冠军应为37号选手。 但这未能平息舆论——为何现场颁发的证书既无姓名也无编号?为何所谓的“真正冠军”37号至今身份成谜?
这场看似普通的选美比赛,已演变为对行业规范与公平原则的拷问。
事件起源于深圳一场国际模特大赛的决赛现场。
15号选手林文瑢在比赛中夺冠,却因走台步拘谨、身形丰腴引发质疑。更令人费解的是,她手中捧着的“冠军证书”上只有笼统的“冠军证书”四字,没有姓名、没有编号。
现场观众感到困惑,台下稀稀拉拉的掌声仿佛在诉说这场颁奖典礼的不寻常。
舆论迅速发酵。有人嘲讽比赛审美退步,更多人直接质疑是否存在“带资进组”的内幕。
第二天,有自媒体开始传播“真冠军叫艾玛尔”的辟谣信息,但这些信息源头不明,无法在任何官方渠道找到佐证,反而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直到11月19日,赛事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才正式回应,承认这是一起工作失误造成的乌龙事件。
细观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是选美赛事行业规范性的严重缺失。
比赛透明度存疑。截至目前,组委会仍未公布任何官方获奖名单、比赛评分细则及评委构成。所谓的37号冠军身份成谜,连名字都无从考证。
赛事资质成谜。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赛事主办方邓某的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于2024年3月,经营范围仅为活动策划、广告设计,并无赛事举办资质。
现场管理混乱。一场能够把获奖组别混淆、颁发无姓名无编号证书的比赛,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可想而知。
这场乌龙事件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当下一些民间赛事的通病。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部分所谓的“国际模特大赛”实质上是医美、微商等机构的“内部秀场”。参赛者通常需缴纳2000到5000元不等的参赛费,而赞助五万元就能以冠名形式“定制冠军”。
这种缺乏监管的赛事模式,不仅损害了参与者权益,也扰乱了行业秩序。
法律专家指出,未经授权使用“国际”等字样涉嫌虚假宣传。若向赞助商承诺定制冠军、向选手收取参赛费却不按公平规则评选,可能构成商业欺诈,监管部门有权进行处罚。
在这场争议中,许多观众并非排斥多元审美,而是渴望一个公平、透明的竞赛环境。
当基本的规则和透明度缺失时,任何关于“审美多元化”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专业的赛事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之上,而非人际关系或商业利益。只有如此,获奖的桂冠才不会轻飘飘,才能拥有真正的分量。
比赛可以落幕,但关于公平的讨论不应停止。组委会的道歉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的是完整获奖名单的公示、评审标准的公开、责任追究的明确。
T台上的灯光再璀璨,若没有公平托底,照亮的只会是空洞的喧嚣。
信息来源:
《快评丨模特比赛冠军引争议,打太极不是平息质疑的正确姿势》-红星新闻-2025-11-19 11:29
《一身赘肉成选美冠军,真的只是颁奖“乌龙”?》-新民周刊-2025-11-20 12:33
来源:赢一把就睡